【私營博物館悲歌】醫學博物館委員:過去20年都係自負盈虧

撰文:周詠雯
出版:更新:

慶祝特區成立20周年,故宮博物院、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等與本港博物館合辦大型展覧,相信又掀起一陣「博物館熱」。其實,不少有心人自費數十萬至數百萬,搜羅展品、尋找舖位經營私營博物館,將他們認為有價值的藏品展出,與全港市民分享。
但經營私營博物館亦非「心口掛個勇字」便可,有人在館內兼售小食、舉辦暑期活動以維持博物館運作,可惜亦逃不過一度倒閉或轉手的命運。
《香港01》 訪問幾位有心人,講講他們經營的得失。

醫學博物館早前復修。

政府屬意於西九文化區興建故宮博物館,民間不少聲音批評建館未經諮詢即上馬,港大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亦曾稱現為私營博物館的醫學博物館仍為臨時租借,「不免有所感觸」。

新一代或許只對2003年SARS背景較為了解,在電視劇《妙手仁心》重播大熱之時,醫學博物館展出舊式病床、儀器、老鼠箱,以至前身為舊病理檢驗所的紅磚建築,均是香港醫學發展活生生的見證。

醫學發展觸動人心

醫學資訊對一般市民來說,又是否難以明白,遙不可及?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宣傳及公關委員會主席歐陽卓倫舉例指,上環卜公花園在鼠疫時為木屋區,由於不少人因鼠疫死去,當時政府便將整區焚燒,最終變成現時的卜公花園。「其實100年前係發生咗件翻天覆地嘅事」,故現時博物館的展品「係有啲活生生嘅人喺入面,你睇返就會覺得好觸動你」。歐陽反問,「當時一個疫症死咗咁多萬人,(思考自己)切身處地喺嗰個時代會點?你就會有興趣知當時發生咩事」。

在醫學博物館不選的卜公花園,當年是居民聚居地,不少人因鼠疫死去,當時政府便將整區焚燒。

在外人眼中,醫學博物館或者與其他博物館無異,但歐陽卓倫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前身為舊病理檢驗所的醫學博物館,能在歷史建築物中紀錄歷史,「唔係就咁搵啲展品、睇個timeline發生咩事,而係呢啲事係真係喺度發生過」。而博物館的定位,是希望由過去的疫症、洗太平地、處理屍體的方式甚至救護車演化等,探討香港中、西醫學文化發展如何影響公共衞生。

歐陽卓倫形容營運博物館「真係睇餸食飯」。

現時並非所有香港的博物館均為公營博物館,醫學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及賽馬博物館等均為非牟利團體經營,而香港電車文化館及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等,則為私人經營。

正在翻新的醫學博物館,現時由一群醫生組成的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營運。學會宣傳及公關委員會主席歐陽卓倫接受專訪時,對於梁卓偉曾指博物館為臨時續租,笑言「我哋唔會執嘅!多啲人嚟睇就得㗎喇!」

醫學博物館於1996年開館至今。

一半展廳正等待捐款更新

博物館現時有約十名員工,加上水電雜費,每年最低消費動輒二、三百萬,而資金來源大部份來自一年一度籌款晚宴。歐陽卓倫形容營運博物館「真係睇餸食飯」。現時博物館的重塑計劃,六個展廳中有一半只能停留於構想階段,等待「金主」捐助以作更新,「搵到錢就做,唔夠錢咪慢慢做囉!」。

資金不足除影響展覽更新步伐外,亦影響宣傳工作。歐陽卓倫指,除一年一康國際博物館日等大型活動外,「政府唔會特別為我哋宣傳」認為若政府可在各類博物館小冊子中加入醫學博物館的資料,「其實已經爭好遠」。

康文署《2017優遊博物館》小冊子中,「中西區半天遊」並無介紹醫學博物館。

政府小冊子不介紹 議員批反智

記者從荃灣三棟屋博物館取得由康文署出版的《2017優遊博物館》小冊子,當中有一欄目為「中西區半天遊」,介紹香港公園茶具文物館、電車、中環自動扶梯及孫中山紀念館。雖然醫學博物館與孫中山紀念館腳程只相距約十分鐘,但小冊子亦無提及醫學博物館。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形容此舉「好失禮、有啲反智」,認為政府在小冊子宣傳博物館上可彈性處理,設計小冊子時可一併詢問私營博物館意願,「唔使咁孤寒,最多咪寫明係私營!」加上醫學博物館建築亦為法定古蹟,陳認為小冊子及宣傳品「提兩句唔使死嘅!」陳又形容政府「唔helpful」(不樂意協助),醫學博物館只好從各旅遊網站,「以自己方法」宣傳。

冀新任特首關注

而現時醫學博物館的宣傳途徑,亦只有主動寄單張至學校吸引其帶團參觀。隨著近年不少市民到位於醫學博物館腳程約十分鐘外的PMQ元創坊,參與各項創意文化活動,歐陽卓倫希望中西區區議會規劃活動時,亦可宣傳醫學博物館,同時「希望新特首上場之後,對呢類保育可以做多少少」。

無錢萬萬不能,那麼有錢是否萬能?醫學博物館轉為公營博物館又會否經營得更好?歐陽卓倫認為「呢件事唔係錢嘅問題,係心嘅問題」。他認為即使政府有一筆過大額撥款,博物館亦需大量人力分析及整理資料,需要對醫學資訊有所熱愛,花上一定心血才可進行,「公營請幾多人都好,靈魂都唔會喺度」。

醫學博物館新設不少展版。

欠缺資金不「葡萄」 歐陽卓倫:努力做好自己

醫學博物館過去20年都是自負盈虧,歐陽卓倫笑言若終有一日經營困難,「到嗌救命嗰陣,每個醫生夾一兩萬都唔係問題嘅!」對於有博物館轉眼可獲數十億發展,醫學博物館可有「葡萄」?歐陽卓倫稱「唔應該講葡萄」,認為經營醫學博物館「係一個社會嘅小小使命,其實有部份可能係幫返我自己,原來香港醫學歷史係咁豐富」。他又指,「做好自己啲嘢,人地未必會讚賞你,但你盡力去做,係唔需要『葡萄』人哋」。

那麼,博物館的長期發展目標為何?歐陽卓倫指,「對我嘅回報就係,全世界啲人想了解香港醫學發展就會嚟呢度,睇完好開心,我就已經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