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睇睇呢啲】醫學博物館八件不能錯過的展品

撰文:周詠雯
出版:更新:

身為私營博物館的醫學博物館,至今仍靠一年一度籌款晚會維持營運。博物館剛完成翻新工程重開,一同了解一下館內有何展品不可錯過,入場支持看展覽!

博物館新增3D裝置認識人體。

1. 3D人體結構短片

認識人體結構,不用只單看展板。醫學博物館新增「創建新體驗」展覽,播放3D人體結構影片,參觀者戴上3D眼鏡後,可更立體地觀看大腦結構,及「進入」腸臟窺探腸內狀況。

一百年前隨處可見的老鼠箱,現在只能在醫學博物館見到。

2. 老鼠箱

「電燈柱掛老鼠箱」這句諺語,是用來形容身高差距較大的男女伴侶配搭,但真正的老鼠箱你又見過未?香港在1890年代受鼠疫侵襲,1910年代起使用政府便設置650個老鼠箱,箱內加入石碳酸消毒液,收集老鼠予政府細菌學家化驗。

至1950年代,政府在港設置的老鼠箱近千個,每日收集500至1,000隻老鼠。直至1970年代,老鼠箱常被遊客誤認為垃圾桶,加上令人易於接觸老鼠,最終被取締。

醫學博物館地庫放置舊式麻醉工具。

3. 舊式麻醉工具

現時病人在手術前接受麻醉,會先打麻醉針。以前病人接受麻醉,麻醉師會使用裝上薄棉紗的麻醉面罩,蓋在病人口鼻,再將有麻醉作用的乙醚滴上棉紗上麻醉病人。但麻醉面罩不如麻醉針般「一take過」麻醉,麻醉師需持續滴注麻醉藥於棉紗上以持續麻醉病人。

舊式手術床在50年代廣泛使用。

4. 舊式手術床

醫學博物館地庫展廳,亦有展出舊式手術床。該手術床為律敦治醫院於50年代使用,床面以皮革所製成,床身亦較為狡窄。手術床近尾位置設兩個承托架,讓孕婦分娩時將雙腳放上。

博物館內有介紹SARS歷史專區。

5. SARS口述歷史短片

2003年SARS,不少人仍記億猶新,但對於一眾「00後」或會感到陌生。博物館其中一個展廳,講述SARS始末、對現今的影響及口述歷史短片。當中口述歷史檔案庫收集20名醫生、病房助理及記者等人的訪問,回顧他們當年的親身經歷。

展覽亦有展出當年醫護人員所穿的全套保護衣、N95口罩、眼罩及面罩等。

6. 頭顱環盆骨牽引器

現時若有病人頸椎骨折,需戴上頸箍固定頸椎。但數十年前的頸椎骨折病人,則要戴上「頭顱環盆骨牽引器」。牽引器外貌猶如雀籠,醫生會將螺絲鑽入病人顱骨外層,並接駁金屬圓環固定頸椎。

此牽引器另一款式則用作治療脊柱畸形,牽引器內盆骨環會由兩根釘插入盆骨兩邊作固定。50至60年代小兒麻痺流行,在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就有逾150名嚴重脊椎畸形病人,戴上牽引器3個月至1年不等以作治療。

醫學博物館大樓建築亦值得細味。(醫學博物館網站圖片)

7. 醫學博物館大樓

醫學博物館前身為舊病理檢驗所,現時亦為香港法定古蹟。大樓人字牆、中式瓦頂、飛簷、陽台以至砌磚方法均有特色,館內亦有一展廳介紹該建築。醫學博物館早前開展復修工程,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重舖屋頂瓦片時,每塊瓦片如何堆疊、塗灰泥等注意事項,均以手繪圖則列明。

博物館翻新工程一絲不苟。

香港醫學博物館

地址:上環半山堅巷2號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入場費:
成人$20
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長者、殘疾人士及小童$10
家庭票(包括兩名成人及最多三名兒童)$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