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Van集體回憶】「〤〥」花碼價錢牌 你知落車俾幾錢?
小巴的價錢牌最初以傳統「花碼」寫成。或許你在舊式冰室、果欄水果價錢牌上見過,然而你又看懂牌上寫的是甚麼數字嗎?
驟眼看花碼數字有如「鬼畫符」,除了一、二、三較容易明白外,其他數字均難以分辨。全港唯一手寫小巴膠牌師傅麥錦生,30多年前入行一直為小巴寫花碼,由他細說數字「演變」最適合不過。
小巴價錢寫法為外傭而轉?
第一代小巴價錢牌是以花碼寫成,其後就變為第二代的中國數字牌,不久再改成現時的阿位伯數字牌。據麥錦生表示,花碼字在香港開埠時便已通用,「當時(上年紀七、八十年代)無論街市、茶樓都係寫花碼字」。到七十年代,香港輸入外傭,因為她們看不懂花碼字,結果小巴價錢牌在八十年代初便改為阿拉伯數字。
花碼怎樣讀?麥錦生「教路」,價錢分兩行,上一行寫的是數字,下一行寫的是單位,如下一行刻着「元」,即上一行的第一個數字為個位數。例如〤〥下方是「元」,即是4.5元;若下方寫的是「十元」,便會是45元。
寫法如下:
上世紀七十年代,全港通用花碼字,當時小巴價錢牌亦不例外(左圖);自八十年代起,小巴價錢牌上的花碼字改為中國數字,再變為現在流傳的阿拉伯數字(右圖)。
現時還使用花碼的店舖不多,麥錦生指政府活化徙置公屋的美荷樓冰室早前特意找他寫下中英並列的花碼字牌掛在店內,除此之外,果欄某些小店、舊式街市、舊冰室或食肆如上環蓮香居也仍用上花碼字。
據指,花碼是由南宋的「算籌」演變而來,在明代中期開始流傳,當時蘇杭一帶經濟貿易蓬勃,不少商人雲集,花碼就被用來為交易計數。花碼好處是寫法跟算珠類同,可配合算盤使用。不久蘇杭一帶市民便通用花碼,故花碼又稱「蘇洲碼子」。
由「手寫」至「絲印」再變「雕刻」
除了用字有所變更,小巴膠牌的製作方式亦改了兩次。麥錦生1982年開始手寫小巴招牌,其後變為絲印,即以絲網刮油漆到膠牌上,但麥錦生指絲印的缺點是當太陽照曬下,容易因紫外線而分解,新牌「落地」三個月後顏色就會變淡,於是他一度黏上透明膠紙,但效果不彰。
後來他在1987年引進全港第一部雕刻機,花費50萬,而當時買樓只是30萬一個單位。麥生笑指「全行即俾我壟斷咗」,不過反而因太耐用,現時一塊膠牌可用數十年,所以是「倒自己米」。直至現在,所有雕刻版的小巴牌工序已搬至內地工場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