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演變有原因 梅培理標準、禾貝斯標準係咩?
有道路自然有路牌,香港的路牌發展至今已有相當長的歷史。道路研究社社長邱益彰在新書《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標誌x交通設計》中分享香港路牌的變化,指早期的路牌已經無法考究,只可以從歷史相片中知道早在40年代,香港已經有英國梅培理標準的路牌,其後政府於70年代起採用新的禾貝斯標準。
原來香港曾被戲謔是「標誌森林」,最主要原因是梅培里標準所制訂的標誌非常累贅及體積過大,而禾貝斯標準則只保留圖形,貼合現代道路的使用需求。如會兩個標準的路牌來比較,就會發現除了圖案簡化了,部分連用字都有不同,例如印有「停 STOP」的路牌在,過去曾的英文字是HALT。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香港道路研究》的內容節錄:
2.3路牌演變史
香港路牌與交通標誌主要分為兩個時期,分別是梅培理標準時期和禾貝斯標準時期。港府在一九七四年開始逐漸改用禾貝斯標準,直至一九八四年全面淘汰梅培理標準。
梅培理標準
目前無法考證早期香港路牌歷史,只能夠從歷史照片得知,香港早於四十年代經已採用梅培理標準。二戰期間日本入侵香港,其中從《每日新聞》拍攝到日軍渡過深圳河時的照片中發現,橋邊有一塊三角形警告標誌,與梅培理標準相若。
當英國分別在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三年推出《艾國林報告》和《禾貝斯報告》及所進行一連串交通標誌改革之時,香港只引入了禾貝斯標準的方向指示牌和 Transport 字體,而其他交通標誌仍然維持採用梅培理標準
禾貝斯標準
隨着舊式交通標誌未能應付日益繁忙的交通情況,舊有全文字的交通標誌亦顯得不合時宜,香港工務司署在一九七三年首度提出改革交通標誌,與國際統一道路標誌標準看齊。當局所建議的新交通標誌主要參照禾貝斯標準,特點是以簡單圖案取代文字,使人一目了然。在六、七十年代,香港街頭豎立一堆交通標誌,曾被謔稱為「標誌森林」,而新標準整合不少交通標誌。
新式交通標誌自一九七四年開始陸續推出,並最先於中區和尖沙咀試行。首批推出包括「停」(Stop)、「讓」(Give Way)兩款指令標誌,取代舊有「停」(Halt)、「慢車-大路在前」(Slow - Major Road Ahead)。並每隔一段時間推出五種不同交通標誌,免得市民對大量新標誌無所適從。
直至一九八四年,當局修訂《道路交通條例》並推出最後一批共六十六種的新標誌,全面進入大家熟悉的禾貝斯標準時期。
↓↓↓ 一撳即睇梅培理標準同禾貝斯標準有咩唔同! ↓↓↓
警告標誌的變遷
香港過往被戲謔為「標誌森林」,最主要原因是梅培里標準所制訂的標誌非常累贅,一個指令往往被分成兩塊或以上的標誌。例如警告標誌是一個紅色三角形,再加一個白色資訊方塊,資訊同時有中、英文及圖案;雖然詳細易明,但體積太大卻會阻礙視綫。禾貝斯標準將兩塊合成一個路牌,並縮細尺寸,資訊則只保留圖案。
指令標誌的變遷
部分梅培理標誌將中英文分成兩塊路牌,從後頁可見,圓形路牌標上英語指令,再於下面加上中文翻譯輔助;例如「不准駛入」及「單程路」的設計較為複雜,禾貝斯將其簡化成圖案或簡單文字,且將指令標誌統一成圓形。大部分梅培理標誌設計均以文字為主,只有小部分加上圖案。例如梅培理的「不准轉左」標誌只是印上文字,而禾貝斯標準則只有一個簡單箭咀。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在一九七三年引進禾貝斯標準之時,沒有跟隨英式箭咀的設計,反而加以修改,直至一九八七年才正式改回英式箭咀。
↓↓↓ 同場加映:路牌標誌原來見證香港交通歷史 ↓↓↓
↓↓↓ 過去路牌需要人手製作鎅字,特色字型「監獄體」你又識唔識分? ↓↓↓
作者:邱益彰
道路硏究社社長、監獄體再現計劃發起人。喜愛硏究範疇由交通規劃到道路設計,以至交通標誌及路牌字體設計,樂於發掘不同事物背後的故事和意義;秉持「道路事,話你知」精神,為大眾提供道路資訊及知識,致力硏究香港道路設計及其改善計劃,並多次獲媒體節目邀請及報道,在此領域極具人氣,文章散見於香港01等媒體。
出版社:非凡出版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