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開始做父母】買書定買高消費品?理財方法衝破窮養富養盲點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坊間常說養育小孩到成年需要400萬元,那是否說明「窮人咪生仔呢」?曾是大學講師的楊郭玉珍就在《從心開始做父母——教養孩子不可不答的12道問題》書中分享對於「富養」「窮養」的看法,她指自己雖是中產家庭,但日常對子女的花費不是胡亂而為,反而是集中在買書和孩子學習上絕不吝嗇,但對食物、衣服或電子產品方面則不會太花錢,孩子亦從生活中學習到理財之道,知道哪些方面不惜花費,哪些方面則要慳儉。
楊郭玉珍認為,孩子成長時深受父母影響,故育養孩子重點不在於「富養」或是「窮養」,而是讓子從日常生活中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念。

坊間常說養育一個兒童到成年,需要花費多達400萬元,育兒成本令不少夫妻打消生育念頭。(GettyImages/視覺中國)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從心開始做父母——教養孩子不可不答的12道問題》中,由楊郭玉珍撰寫的〈窮養還是富養?〉內容節錄:

坊間熱心人士為父母們算了一筆賬,說如今在香港養育一個孩子的花銷高達四百萬。數據是否屬實且有待推敲,但已經為父母或準父母們吹響了一聲經濟競賽的口哨。有幸出得起四百萬的,似乎多了一層安全感,沒有的,也都是盡力給孩子供應。還有人主張「男孩需要窮養,女孩需要富養」,無不振振有詞。

慶幸我們養小孩的那個年代,還沒有這麼多「窮養」「富養」的理論,也沒有四百萬的目標,少了許多的煩惱呢!

在孩子從小成長的大部分時間裏,我們家可算是一般的中產之家,不愁吃穿用度,但也不是大富大貴。和其他家庭一樣,我們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花費最大,這是客觀的情況,學費擺在那裏。因為先生工作的緣故,我們屢次搬家和轉校,都會盡量尋找當時當地最適合孩子的學校,他們讀過公立學校、本地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

除了學費,我們在孩子身上最願意花錢的地方,就是買書。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有兩個愛好,一是買書,二是送書。尤其當年我們家在台灣,住在誠品書店附近,於是成了書店的常客。除了一有空就帶孩子們泡書店,每次也必不會空手而回。我會買教養子女的書,也會給孩子們買他們喜歡的書。兒童繪本即使在二十年前也不便宜,但我們如果覺得好,就會買回家。學校推薦訂閱的童書和兒童雜誌,也都會悉數訂閱。此外我們家也收藏了許多 CD,孩子們喜歡的故事,如偉人的童年、國家地理、卡通、電影等等。我覺得書是作者用了很多心血的產物,特別是好的書,總是物超所值。我們的家就像一個小型圖書館,每次搬家,「重頭戲」就是搬幾十箱的書。

楊郭玉珍表示,她最捨得花錢在子女的學習之上,例如買書。圖為示意圖片。(GettyImages/視覺中國)

此外,各種學習的課程,只要孩子有興趣去學,我們也不會考量太多金錢的因素。比如女兒想學法文,法國文化協會的課可不便宜,但她自願下決心去學,這是千金難買,我們還有什麼顧慮,當然是立刻去報名繳費。她現在長大,也把這個模式延續了下去,比如與研究有關的一些數據處理的課程,上萬美金也捨得;為做義工需要學木工的課程,她毫不猶豫去報名。總之,投資在學習和自我增值方面,我們家是不吝惜金錢的。

很多年青爸媽問我如何讓孩子喜歡閱讀、喜歡學習。若你本身是愛閱讀、喜歡學習,真心覺得「書中自有黃金屋」,願意投資在學習上,孩子愛閱讀、愛學習是一件自然的事。因為這是我們所希望和鼓勵的,所以在花錢上幾乎來者不拒,全力支持。

楊郭玉珍借一次聖誕節大餐為例,說明如果價錢太貴,子女覺得不應該這樣花,吃了也會不高興。(GettyImages/視覺中國)

但是如果是要吃一頓很貴的飯,我們反倒會不太情願。我記得有一年聖誕節,我們剛好在美國某個城市,到處節日大餐都已經滿座,找不到餐廳我們可能就得吃麥當勞過節了。結果到了一家酒店的餐廳,人均差不多 100 美金,我和先生還在考慮要不要進去,結果我兒子掉頭就走,覺得錢不應該這樣花,如果只是吃的要這麼貴他會有點不高興。

我們也不太會花錢在衣服、鞋子和手錶,這些外在的東西上,更不用說奢侈品。孩子們的衣服可能都穿很多年,甚至從白穿到灰了,他們也不以為意。對於最新的電子設備,他們也不是那麼熱衷。女兒換智能手機,差不多是班上最晚的。直到上大學前到另外的城市考察學校,我覺得有 GPS 的手機比較安全,這才換了智能手機。當時流行的遊戲機 Wii,人家可能很早就有了,我們也差不多是最晚才買。我觀察到他們現在用錢的狀況也大概是這樣子,不會特別關注潮流的消費品。

楊郭玉珍又提到,她和子女和不會追趕購買新及最潮流的物品。圖為示意圖片。(GettyImages/視覺中國)

這些節儉的習慣我並沒有刻意培養,但的確是從小養成。女兒 13 歲左右,參加學校音樂會需要穿黑色褲子,我那時兼職做老師沒有時間陪她去買,就讓她自己去。結果買回來,我一看不錯啊,多少錢?「60 元!媽媽你知道嗎?這條褲子本來是 80 元的,我跟店主講價,60 就賣給我了。」我從來沒有教過她殺價,她也懂得買物美價廉的東西,可能是在我身邊耳濡目染吧。

在我看來,為孩子花錢更倒不如教孩子花錢。我們家從孩子七八歲起就有零用錢制度,按著年齡、成熟度,給姐弟倆發零用錢,所以姐姐的錢會比弟弟多一點。在我這裏給他們每人開一個模擬「銀行賬戶」,由我幫他們管賬。收到壓歲錢,要存在我這裏,如果要給自己買東西或給朋友買禮物,也會從我這裏支賬。自己決定要不要買一樣東西,自己掌握和支配賬戶裏的錢。買東西之前,我都讓他們考慮這是否需要的,若是需要的,那是否「平靚正」,較貴的物品,最好貨比三家才購買。讓他們初步建立起理財的觀念,體會到錢的作用和限制。

所以,我不會定義自己是「窮養」或是「富養」,多數時候我們不會用太多的精力去追逐物質享受,變著花樣的消費升級,但有時覺得值得的事情,所費不菲也不會心疼。現在很多家長注重在物質上滿足孩子,容易令孩子迷失。最寶貴、無價的東西,卻往往是免費的。如何將有限的錢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值得父母們思考。

書名:《從心開始做父母——教養孩子不可不答的12道問題》,作者:姚黎丹雯、楊郭玉珍、何楊琪梅、徐邱佩鳳。(紅出版提供)

作者:

姚黎丹雯 (TANNY LAI)

小學助理校長。從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資深的親子和家庭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來在學校舉辦家長教育課程,見證千萬家庭的成長,是香港「家庭第一協會」顧問。

楊郭玉珍(JENNY YEUNG)

生命教練、志願者、大學講師,楊三角新生代學習聯盟會長,曾任教香港大學及美國三藩市州立大學。近年與丈夫一起服務企業家及其兒女,幫助他們在事業有成之餘也有幸福家庭。

何楊琪梅(ANGELA HO)

從事兒童工作超過三十年,專注兒童教導和家庭關懷。對美加及香港各地家庭的需要和挑戰都有適切的了解並關注,常與媽媽們交流心得,輔導同行,近年更有機會訓練幼童導師。

徐邱佩鳳(DR. CARMEN TSUI)

透過講學、教練和寫作,助人擁有自由、暢快、豐盛而和諧的人生;先後創辦了丰樂創培中心(fili.ws)和全球華人教練學院(gcci.coach),積極培訓講華語的教練。

出版社:紅出版(青森文化)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