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班子一周年|超舊油車、高齡司機、現金支付——「行」之有效嗎?
特首知不知道,搭一趟的士,可以看到不少香港問題?據聞「陸港通關」以來,不少內地官員和學者來港調研期間,都透過「搭的士」的經歷而驚訝於三件事。第一,竟然要支付現金;第二,竟然有大量高齡司機;第三,竟然有不少超舊油車。這些「竟然」對於土生土長的香港市民而言,都是習以為常的事,但對於「電子支付」和「智慧出行」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的地區來客來說,就不是那麼適應了。
調研人員乘坐的士
看到香港三大問題
特首李家超去年7月1日上任之後,尤其是陸港通關以來,新一屆政府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昔日畫地為牢的「區隔心態」,積極到訪內地,加強交流學習。與此同時,正值「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內地,也更加主動地把香港事務納入研究範疇,無論是民間、學術、官方背景的調研人員都頻頻來港,冀能掌握香港問題,好助香港一臂之力。
據聞,不少內地官員、專家、學者結束考察後,都對「搭的士」的經歷念念不忘——
有人感慨香港的士只收現金,例如一名國家發改委前司長在微信「朋友圈」提到,內地計程車早已引入電子支付,而他最近有次來港赴約後,由於沒有攜帶現金,「結果只能請同學專門從餐館出來幫我付車費」。有人驚訝香港的士司機年紀頗大,例如一名駐守廣東的港澳研究人員透露,有天晚上遇到一名80多歲的司機,疑似一邊開車一邊打瞌睡,他實在不解為何耄耋之年仍要奔波勞碌。有人笑言香港的士比內地落後,例如一名在深圳高校任教的學者表示,香港有些的士車款相對陳舊,無論是車廂設備、座位設計、排污系統都不太理想,頗為影響乘車體驗,不及早已實現計程車自動化的深圳。
對於土生土長的香港市民而言,現金支付、高齡司機、車款陳舊——都是乘搭的士時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因為官員不搭的士、市民習慣忍耐,所以乘車體驗長期沒有改善;但對於「電子支付」和「智慧出行」已經成熟發展的地區來客而言,就不是那麼適應了。
停發新牌固化利益
電子支付進展緩慢
先說「現金支付」。這不只是的士行業的問題,畢竟香港在「數字經濟」的步伐確實較慢。疫情期間,特區政府屢屢派發電子消費券以提振消費,也順便促進了「電子支付」的發展,但在公共交通方面,主要仍是以八達通為主,內地新興的二維碼支付和外國流行的信用卡支付仍佔不足1%。在2021年,八達通新增了1.7萬名接受八達通支付的的士司機用戶,但八達通只豁免收取1.5%的手續費半年,難免打擊司機繼續使用的意欲。
事實上,高普及度的八達通、所費不菲的手續費、停滯封閉的的士牌,正是香港支付轉型的障礙。香港自1994年停發的士新牌,導致炒風愈演愈烈,一度飆升至700萬元的天價;而目前有18,163個的士牌照,包括15,250個市區的士牌照、2,838個新界的士牌照、75個大嶼山的士牌照,每個牌照平均介乎350萬元至500萬元。的士牌照價格驚人,但擁有的士牌照的車主,絕大多數都不是的士司機——約10,900個牌照由8,000名個人持牌人持有;餘下約7,300個,由1,000個公司持牌人擁有。
目前活躍的4萬多名的士司機,主要則是根據每日營業額再與車行或車主分帳,扣除車租和油費後,每月平均月入只有1.8萬元。儘管的士連年加價,但車資利益仍然是由車主和車行主導,因此,即使1.5%的手續費「不多」,但的士司機也是「能省則省」。另外,曾有報道指出,不少的士司機都是基層人士,收取現金可以瞞報收入,以免影響他們申請公屋的輪候資格;同時可以逃避稅項,預留更多收入應付生活開銷。
高齡司機疲於奔命
一年一檢幫到什麼
再說「高齡司機」。根據運輸及物流局長林世雄於5月3日對於立法會議員梁文廣就「確保高齡職業司機的駕駛能力」的書面答覆,光是的士行業,已有超過3萬名高齡司機,當中29,754人年齡介乎70至70歲,1,662人介乎80至89歲,還有51人是90歲或以上;而在過去兩年,這些高齡司機合共發生了868宗交通意外,即每日約1.2宗。
從政府統計可見,除了的士之外,計及中型貨車、重型貨車、私家小巴、公共小巴、公共巴士、私家巴士在內,全港共有136,537名70至70歲、8,905名80至89歲、312名90歲或以上的職業司機。特區政府在理解這些數據時,所看到的面向只是「如何保障行車安全」,所以《道路交通(駕駛執照)規例》訂明,年滿70歲或以上人士在申請駕駛任何種類汽車正式駕駛執照時,必須提供一份在最近四個月內所進行的體格檢查,而駕駛執照的有效年期是一年至三年。近年面對頻發的高齡司機意外,特區政府並沒有改變任何施政思維,所以正在計劃把商用車司機的體檢年齡下調至65歲,並且進行一年一檢。
特區官員也許認為,做足檢查,也就盡了監管責任。然而,當內地調研人員來港見到大量高齡司機,第一反應卻是:「為何耄耋之年仍要奔波勞碌?」香港沒有法定退休年齡,但特區政府規定年屆65歲人士就可以領取作為退休金的強積金,而這些長者已經為香港服務了大半個世紀,每天卻仍要疲於奔命,難道是因為「愛」、因為「興趣」、因為「中意揸車」嗎?不,是因為「窮」啊!
超舊油車污染環境
車廂座位影響體驗
最後說「車款陳舊」。市面上18,163輛的士,主要包括福特(Ford)4座的士、豐田汽車(Toyota)4座的士、豐田汽車(Toyota)5座的士,當中有約3,000輛的車齡超過15年。近年則引入了日產(Nissan)雙燃料的士NV200、新一代豐田混能的士Comfort Hybrid等等類型,以及極少數量的電動的士,但舊款的士仍佔多數。
在淘汰舊車方面,特區政府當然不是完全沒有作為。早在2011年,當局已經推出新能源運輸基金(前稱「綠色運輸試驗基金」)協助業界試行換車,最多資助一半。但截至今年3月,該基金只批出11輛電動的士的試驗,其中3輛是2013至2016年試驗的舊款電動車,其餘8輛是去年批出的新一代電動的士;另外還有25宗試驗申請正在審核當中。
為什麼的士業界反應不太熱烈?主要是因為續航能力和充電裝置尚未完善,而特區政府在過去12年也沒有積極跟進。早在2012年,內地新能源電動車企業比亞迪已經引入45輛電動的士來港,並出資建設11個充電站及50個充電器,為的士司機提供免費充電服務。但因充電配套不足,加上市民當時對國產電動車品牌的安全性缺乏信任等原因,隨着免費充電服務的停止,比亞迪也在2019年退出香港市場。直到2022年,隨着自身技術的成熟和港府政策的加強,比亞迪捲土重來,目前有4輛E6電動的士獲發牌營運。
必須指出的是,儘管港府政策已經加強,但力度並不足夠。在2021年,環境局(現稱環境及生態局)公佈《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訂明,計劃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並為全港增加至少15萬個私人充電設施,及至少5,000個公共充電設施;至2022年《施政報告》,又透露將在2027年底前投入3,000輛電動的士,佔全港的士總數約六分一。但到了2023年的今天,政府提供的電動車充電器只有2,200個,佔全港所有充電裝置不足一半;至於電動的士,如上所述,更換進度仍然相當緩慢和落後。
反觀一河之隔的深圳,早在2010年已經訂下出租車全面自動化的目標,及後當地政府積極推出購車補貼和增設充電裝置,包括每更換一輛電動的士便可獲得164,800元人民幣的購車資助,並且前前後後興建了12萬個充電站/充電器;至2020年,深圳已經實現有關目標,全市2.1萬輛出租車全是電動車,另有9.6萬輛純電動的網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