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可歸 · 一|三組數字揭無家者新常態——露宿是個人選擇嗎?

撰文:王寧慧
出版:更新:

降溫了。路過數家新佈置了聖誕燈飾的酒店,穿過在海邊廣場嬉鬧的人群,在文化中心平台下的空地,有群人在等待夜幕的降臨。有的在角落放下大大的背包,從包裏一點點地掏出地墊、衣服,再慢慢地將它們捋平;有的直接躺在石頭長椅上,將帽子蓋在臉上,以躲避地下室昏黃的光線。他們是無家者群體,且只是冰山一角。

「無家可歸」系列報道四之一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全港登記露宿者人達到1564人,相比起2013年3月31日的595人,增幅達到160%。(資料圖片)

露宿者人數
十年翻兩番

去年10月27日,審計署署長發布《第七十九號報告書》,當中〈社會福利署為露宿者提供的社會福利支援服務 〉一章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全港登記露宿者人達到1564人,相比起2013年3月31日的595人,增幅達到160%。社會福利署目前透過三間非牟利機構的露宿者服務隊,為登記露宿者提供綜合支援,包括探訪、輔導、轉介、住宿,但它們在2021/22年度合共只服務了623人,佔全港登記露宿者人數不足一半。

社區協會組織幹事吳衛東自1999年開始從事無家者關懷工作。據他觀察,實際露宿人數比社署登記露宿者人數還要多,至少有2000人。吳衛東解釋,很多人覺得即使登記了,政府也幫不到什麼;而且,登記手續繁複,需要填寫四頁表格,包括身份證號碼、有什麼疾病、為什麼要露宿等信息,有些人不想透露有關資訊,只能放棄登記。

儘管統計困難,不少關注團體仍然致力勾勒本港露宿輪廓,並且發現一些「新常態」。

露宿者越來越多的同時,也呈現三種新常態:整體年齡較高、長期露宿者偏多、女性露宿者增幅顯著。(資料圖片)

平均56.75歲
近半露宿逾五年

首先,露宿者整體年齡較高。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聯同六間非政府機構發布的《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無家者平均年齡為56.75歲,中位數為58歲。上述審計報告〈社會福利署為露宿者提供的社會福利支援服務 〉也顯示,50歲或以上的露宿者,在10年間由323人上升至1070人,翻了3.3倍。

其次,長期露宿者越來越多。根據〈社會福利署為露宿者提供的社會福利支援服務 〉,在2014年,露宿五年以上人士只有310人,但到了2022年,有關群體翻了2.3倍,多達728人,佔總露宿者群體的47%。《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則顯示,有近四成(36.11%)露宿者並非第一次露宿,而是反覆出現,他們露宿次數的中位數達到3次。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17年發布的《「再露宿」研究報告》可見,近八成(77.6%)受訪者表示沒有親人提供支援,在職者每月收入以2001至4000元為主。參與過無家者統計工作的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陳紹銘指出,露宿次數較多的相比於短期露宿者來說,可能因為經歷多次挫敗,普遍精神狀態更差,擺脫露宿的意志也較差。

如果一個人為了不露宿街頭而「選擇」住在不安全的家中,或者一個人因為與家人發生矛盾而「選擇」露宿街頭,這些「選擇」真的是由個人作出的嗎?(李澤彤攝)

女性雖佔少數
近年增幅顯著

第三,女性露宿者增幅顯著。女性露宿者從2018年的104人增加至178 人,增幅達到71%。由於女露宿者的需求往往與男露宿者存在性別差異,譬如她們有更大情感需求、更加重視安全性和私隱性,所以選擇露宿地點時更偏向類似麥當勞的24小時快餐店。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19年發布《香港廿四小時快餐店無家者》研究報告顯示,以快餐店為家女性無家者佔整體露宿者的16.1%,高於同年整體女露宿者登記數字的10.3%。

不過,女性露宿者一直佔少數。難道是因為女性經濟地位更高、更不容易露宿嗎?顯然並非如此。陳紹銘解釋,全世界的無家者都是男性居多,主要是因為女性露宿的風險性太高,需要面對諸如治安、騷擾、非禮等安全問題。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克先曾對無家者進行一年田野調查,和他們一起在公園生活,並把結果出版成《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一書。他深深感受到,女性通常較不願意露宿街頭,因為她們更加認同「家庭」觀念,寧願住在不安全的住所,甚至忍受家庭暴力,也不願意無家可歸。與此同時,陳紹銘和吳衛東都提到,女性本身就更擅長求助,當她們面臨在外流浪的危機時,可能會向朋友、家人、社會服務尋找幫助,從而減少風餐露宿的機會。

在社署的露宿者登記表格上,有一項要求填選露宿街頭的原因,其中一個選項是「個人選擇」。然而,如果一個人為了不露宿街頭而「選擇」住在不安全的家中,或者一個人因為與家人發生矛盾而「選擇」露宿街頭,這些「選擇」真的是由個人作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