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議案.青年上流|政府最應該為年輕人打破「三塊板」

撰文:李淑瑤
出版:更新:

立法會周三(11月23日)通過經民聯選委界議員陸瀚民提出的「制訂協助青年向上流動政策和藍圖」無約束力議案,冀加強官商民合作,以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等層面的困難。然而,人口政策專家葉兆輝形容,政府措施不過是用以「墊高」不同階層青年的「木箱」,但真正需要移除的是擋在所有年輕人面前的三塊「隔板」,包括整個社會的競爭優勢下降、一次分配失效、公共參與受限。

立法會議員議案政策分析系列

這是網絡廣傳用以比較Reality(現實)、Equality(平等)、Equity(公平)、Justice(公義)四種概念的漫畫。葉兆輝形容政府的措施不過是腳下的木箱,真正要移除的是擋在人前的隔板 。(網絡圖片)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將於今年內公布首份《青年發展藍圖》,當中根據特首李家超剛發表的《施政報告2022》有關青年工作的篇章,提出一系列幫助年輕人解決「四業」——即學業、就業、創業和置業四方面困難的措施,冀能增加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研究)兼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人口健康)葉兆輝向《香港01》指出,特區政府各種幫扶措施固然有其用處,但不足以真正推動年輕人向上流動。他引用一幅在網絡廣為流傳、用以比較Reality(現實)、Equality(平等)、Equity(公平)、Justice(公義)四種概念的漫畫(見上圖),進行解釋。

一排木板把一場球賽和三個兒童區隔開來,而這三個兒童有着不同的身高和體型、腳下又墊着不同數量的木箱,直接影響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觀賞對面的賽事,就像出身不同階層的家庭所能享有的資源差異。「根本就不應該有一塊板擋在他們前面!」葉兆輝形容,政府措施就像那些用以墊高的木箱,但若要從根本解決青年向上流動,首要破除擋在他們面前的三塊隔板,包括競爭優勢下滑、一次分配失效、公共參與受限。

葉兆輝認為香港要保持獨特性,才能讓年輕人進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到大灣區和外國大展身手。(歐嘉樂攝)

第一塊板:競爭優勢下降

香港屬規模較小而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本地市場有限;若要增加年輕人的社會流動性,就要放眼國家和世界。根據《施政報告2022》提及的青年工作目標,當局銳意「培育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的新一代。那麼,如何才能令年輕人具備貢獻國家、進軍世界的競爭力?至於一心留在本地的青年,又如何拓闊他們對未來的想像?

「例如香港的高等教育和品質驗證做得不錯,我們就要保持這種獨特性。」葉兆輝認為,青年的社會流動性與香港的制度獨特性息息相關,只有當香港繼續擁有相對國家和世界而言都獨一無二的優勢,才能持續促進社會進步,從而令年輕人成為「個個都好打得、有競爭力的人才」,得以把握各種發展機遇,能夠到內地和海外大展身手。

葉兆輝所指的「獨特優勢」,包括自由流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受到法律保障的新聞自由,公平開放的營商環境,廉潔透明的政府運作,秉持公正的司法制度等等。「我不介意有競爭,多些人來,做大塊餅,以前十個人吃一塊薄餅,現在十二個,但無所謂,因為這塊餅做得比以前更大,分出來的每一份也更大。」他強調,香港應該成為「製造者」而不單是「消費者」,首要提供適合土壤,裝備青年迎戰未來。

香港應該成為「製造者」而不單是「消費者」,首要提供適合土壤,裝備青年迎戰未來。(資料圖片)

第二塊板:一次分配失效

針對職專教育,《施政報告2022》也有涉獵:把特定行業的自資高級文憑資助學額和自資學士學位課程資助學額,按屆由合共5000個增加至8000個;把資歷架構下「職業資歷階梯」涵蓋的行業由6個增至最少18個;推出應用教育文憑課程,加入職專教育元素,讓中六離校生和成年學員取得正式學歷;推廣職專教育 ,例如支持香港職業訓練局在12月舉辦「新世代新技能」博覽,加強公眾對職專教育的正面認識,提升專業形象。

葉兆輝指出,這些措施固然有所幫助,但勞資天秤嚴重傾斜,勞工議價能力相當薄弱,尤其不利低學歷青年,無法按勞獲得合理報酬。「低技術人士沒有合理的工資,『自由派』說這是『自由工資』,但問題是這個市場並不有效,如果20元都有人願意做,這就是你的市場價值。」他形容,僱主與僱員之間「權力懸殊,很難角力」。

無論政府怎樣透過教育政策為青年增值,只要未能有效改善現有嚴重不公的薪酬分配機制(即財富分配政策常見的「一次分配」或「初次分配」),也未能推動產業多元發展以為香港開拓更多高端工種,他們的收入仍然難以提升。

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在去年5月回覆立法會的書面質詢,從政府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所得數據可見,隨着時代進步和學歷增長,在過去50年,20至39歲內不同群組的青年收入增幅不多,而具專上教育非學位程度的反而下跌(見下表)。例如,具非學位專上教育學歷青年當中,每隔5歲年齡層的平均每月就業收入,都比1994年的同齡人少;另外,相比只有高中教育程度的同齡人士,他們的收入增幅只有900至5,100元不等。

工聯會新界西南直選議員陳穎欣在「制訂協助青年向上流動政策和藍圖」無約束力議案辯論中指出,基層青年不是想「躺平」,只是沒有機會「企起身」,更難「向上爬」。民建聯港島東直選議員梁熙亦指,年輕人喜歡到日本旅行,反正「少去幾次旅行也不可能買樓」,不如趁早行樂。這些說法都很赤裸裸地反映青年就業苦況,變相也在鞭策政府反思,倘若再不積極介入市場機制、大幅提升現有最低工資,而是繼續放任資方以「自由經濟」之名剝削勞工,未能符合分配正義原則,年輕人還有動力去讀書增值嗎?

在過去50年,20至39歲內不同群組的青年收入增幅不多,而具專上教育非學位程度的反而下跌。(香港01)

第三塊板:公共參與受限

《施政報告2022》也推出「青年參與倡議計劃」,將現時60多個諮詢委員會增至最多180個;開放地區事務相關委員會的部分名額,讓年輕人自薦成為委員,就社會議題建言;多個部門例如民航處、天文台、金管局等,將籌備組織青年小組,增進青年認識。

不過,以上政策被年輕人詬病,只停留在諮詢層面,並沒有實質改變社會的權力。在上述議員議案辯論中,梁熙也指出,即使年輕人加入青年自薦計劃,不過是在各種諮詢會議中佔了一席,但手上一票左右不了任何決定,反而成為政府年輕化委員會的工具;他建議政府應該思考如何增加年輕人參與公共事務的成就感,而不是「志在參與」。

葉兆輝感概,近年政府與青年缺乏政治互信,導致很多年輕人充滿無助感:「我想2014和2019年社會運動的時候,大家也是希望有個Ownership (自主權),可以為香港未來作主......一直以來香港青年工作做得不怎麼樣,那些人(政府)當年輕人透明。不是年輕人沒有stake(份兒),而是政府不賦權他們,我認為年輕人是可以做得好的!」

香港青年協會今年11月發表的研究顯示,66.6%受訪青年不認為特區政府不信任青年, 51.3%不認為社會大眾信任青年,63.6% 不認為自己信任特區政府。

梁熙認為政府應該思考如何增加年輕人參與公共事務的成就感,而不是志在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YouTube片段截屏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