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星雙城記.二|迷信市場VS動態治理 產業發展是「蚊髀同牛髀」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昔日爭做「亞洲一哥」的香港和新加坡,今時今日一個正在經歷「移民潮」,一個卻是首屈一指的宜居城市,並且成為很多創科和金融專才的熱門移居地點。箇中因由無他,一個在英殖治下安逸慣了,只懂得迷信市場力量,任由單一產業固化發展,一個面臨列強虎視力圖自強,形成「動態治理」思維,主動帶領經濟結構轉型;久而久之,一個的工業佔比已經低至6.3%,而且主要包括食品及藥品工業、紡織業等傳統行業,但另一個的工業佔比仍然高達24.4%,主要涵蓋電子工業、石化工業、精密工程業、生物醫藥業及海事工程業——難怪可以成功搶佔各路人才。

產值叮噹馬頭,實業高下立見

本地生產總值(GDP)雖不能完全反映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但起碼可以透過不同行業的產值佔比窺探經濟結構。以2019年為例,香港和新加坡GDP相差無幾,分別達到3,630億元美金和3,744億元美金,乍看之下兩地經濟表現叮噹馬頭;但若細看人均GDP,兩地差距高下立見,香港只有48,357元美金,新加坡卻有65,641元美金。

若再具體到幾大支柱行業的表現,港星孰優孰劣更是明顯。例如香港服務業佔比已經達到93.4%,工業則只有6.6%,反觀新加坡服務業佔比是75.3%,但工業仍佔24.7%,可見當地並沒有輕視實業發展。另外,香港十大行業分別是金融服務(21.2%)、貿易及物流(19.7%)、工商專業(11.9%)、文化及創意產業(4.7%)、建造業(4.2%)、旅遊業(3.6%),航空運輸(2.5%)、醫療產業(1.9%)、教育產業(1.3%)、體育及相關(1.4%),而新加坡則是批發零售業(16.4%)、商業服務業(14.1%)、金融服務業(13.1%)、電子工業(10.8%)、旅遊業(7.5%)、運輸倉儲業(6.3%)、資訊通信業(4.1%)、精密工程業(3.2%)、石化工業(3.0%)、生物醫藥業(2.8%)——不難看出,新加坡工業的技術含量明顯比香港重得多。

港星兩地明明都已轉型成為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為什麼有着截然不同的實業基底?這一切還得從新加坡的「宜居度框架」說起......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30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8月15日)《迷信市場力量VS政府動態治理 港星產業發展是「蚊髀同牛髀」》。

1962年9月5日,日本經濟代表團參觀新加坡裕廊工業區(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所謂「發展產業」就是創造需求、擴大供應,必然需要教育制度的配合。(資料圖片)
胡恩威批評港府不誠實,「講一套做一套」,與以結果為本的新加坡政府而言,形成對比。(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