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歧視.一|香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看不見的他者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儘管香港是移民社會,不同膚色、種族、籍貫、語言或生活風俗的居民在此處流動,但其中約有92%人口是華裔人士,大體算是單一種族社會。在這座自詡為「多元包容共融」的國際大都市中,以「香港人」乃至「華人」為中心的主流社會,仍有強烈的排外情緒。

「種族」的標籤因外顯的膚色及外貌特徵,更容易遭遇明顯、甚至有攻擊性的差別待遇;少數族裔這個標籤本身更往往被視為「原罪」。南亞少數族裔等處在較底層的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種種歧視與不便,由於社會上廣泛存在根深蒂固的觀念,許多問題一直被忽視或掩蓋,相較於在香港頗受尊重的白種人士(白人),他們更像是「看不見的他者」。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對《香港01》表示,標籤源於無知,社會應先正視種族歧視議題,而不能做到徹底解決。(余俊亮攝)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陳德茂舉例,白人的中文應用能力不足不會被歧視和排擠,而南亞少數族裔人士卻會因此而受到諸多限制,彰顯了正面差別待遇與負面差別待遇的區別。(歐嘉樂攝)
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對《香港01》指出,種族歧視在疫情期間更加明顯。有人認為少數族裔不講衛生、不戴好口罩致疫情再爆發,但同等情況下白人受到的待遇卻形成強烈反差。(蘇煒然攝)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4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2月6日)《香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看不見的他者》。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種族歧視系列文章】一|香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族裔:看不見的他者

二|傾斜的社會:少數族裔的公共服務及福利待遇

三|少數族裔就業——零工經濟是紅利還是陷阱

四|中不中、英不英?——少數族裔需要怎樣的語言教育

五|香港應向國際學習怎樣的多元種族共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