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作者:洪藹誠
行政長官於周三(10月16日)發表2024年《施政報告》。香港地球之友對政府將在新能源運輸基金預留約7.5億元,資助的士業界和專營巴士公司購置電動車輛,並推出氫燃料電池重型車輛資助試驗計劃,表示歡迎。本會樂見政府將設立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用量目標,加快航空業碳減排,並為生產者責任計劃訂立適用於不同產品的法律框架,推動循環經濟。
然而,隨著極端天氣越趨頻繁,氣候變化危機愈加嚴峻,遺憾施政報告中香港在緩減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仍然不足。政府必須提速氣候行動,積極地落實進取的減排策略和措施,使香港真正成為具有氣候韌性的宜居城市。
區域合作
推動電力行業減碳,緩解氣候變化:香港須加快減碳進程,實現其作為綠色金融中心的目標。香港應加強與大灣區和內地的合作,為可再生能源項目提供資金,並進口清潔能源。 此外,香港應支持開發綠色氫氣、氨、甲醇及可持續航空燃料等替代能源方案。
促進循環經濟,實現資源效益:香港應配合中國內地的循環經濟政策,重新連接渠道促進回收。香港還應加強與內地科研機構合作,開發可持續物料,並減少低價值可回收物 (如:塑膠) 的使用。
綠色建築與能源使用
加強監管,提高綠色建築性能:建築物是本港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香港必須確保建築法規和條例涵蓋最新的綠色建築實踐和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香港亦須縮短能源審核週期,強制實施能源管理措施和室內空氣質素管理,並提供經濟誘因以促進老化建築物的改造。
管制計劃協議
檢討《管制計劃協議》,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香港錯失了透過《管制計劃協議》去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良機,加劇對化石燃料的持續依賴。香港應立即開始檢討2033年屆滿的協議,以開放電力市場,為新的競爭、技術和可持續的可再生能源創造機會。
氣候適應及應對
加強抵禦極端天氣的能力: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使我們面臨更強烈、更致命的極端天氣,如熱浪和暴雨。香港必須進行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增強氣候韌性,以應對容易受影響的領域。香港必須成立氣候變化部門,以便更有效地統籌和協調氣候策略和應對措施。
運輸策略及行人優化措施
加速實現可持續交通:香港必須制定明確的時間表,逐步淘汰傳統的船舶引擎,並增加可持續航空燃料的使用,以加快過渡至零排放交通運輸。 在長遠道路交通策略中,香港還應加強步行、單車和其他可持續交通模式的發展,以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
綠色科技
推動和資助綠色科技發展:隨著應對環境挑戰的需求不斷增長,綠色科技的發展日益蓬勃。香港應利用其財政資源支持綠色科技行業的創新和發展,並鼓勵對綠色科技項目和初創企業的投資,以推動可持續發展。
綠色金融
善用持續進修基金,培育香港綠色人才:香港應擴大持續進修基金的範圍,涵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下所有符合條件的可持續發展課程,以培育更多跨學科的綠色人才。
推動相互對應的分類目錄:相互對應的分類目錄有助於降低投資者和行業的合規成本,同時為監管機構提供更清晰的指導和監督。香港應積極推動相互對應的分類目錄,以建立一個更具透明度、效率和協作性的綠色金融生態系統,鞏固其作為可持續金融領先中心的地位。
開發綜合平台,識別和評估氣候相關風險:氣候變化對金融穩定性和經濟發展構成重大風險。香港應建立一個綜合性氣候風險評估平台,並提供適當資金支持,以統籌所有與實體風險、適應力和氣候韌性相關的工作。該平台可監督各政府機構和部門的氣候適應工作,確保氣候適應規劃和融資的全面性。
香港的氣候目標未能展現其作為國際一線城市的潛力。要真正實現零碳和具氣候韌性的未來,政府必須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減碳進程,致力於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
作者洪藹誠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