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派青年回應《施政報告》 反思管治文化 始能促成良治

撰文:石中堅
出版:更新:

上月底,特首林鄭月娥公布早前被押後的《施政報告》,一如既往,坊間反應出現兩極化。建制派大致「紛紛歸隊」,在議會內外大讚「狀態回勇」的特首,激進建制派更炒熱特首部份政綱及施政方針,將《施政報告》與香港「再出發」掛鈎;反對派及不少年輕網民則集中炮轟《施政報告》沒有觸及扎根民心的政治問題,更有人質問到底是為中央而寫,還是為港人而設—這個問題似乎忽略了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份,為香港寫好一份《施政報告》,也是對中央負責。

我們認為,「一國兩制」的關鍵在於「一國」與「兩制」之間的協調及平衡。在中國崛起的形勢下,一份沒有國家觀的《施政報告》只會導致香港故步自封,淪為邊陲小城。反之,一份只會套用內地官話的《施政報告》,只講某些人心目中認為中央想聽到的「政治正確」套話,非但失去「兩制」着重的制度獨立性,更有違中央心目中對港人「有為」治港的期望。

林鄭這份《施政報告》,有不少地方明顯下了苦功。(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林鄭這份《施政報告》,有不少地方明顯下了苦功。比起去年破紀錄地短的《施政報告》,今次無論是在種族融入政策、對私募基金的獨特想法,以及中短期的市區發展及交通等範疇上,政府明顯皆有認真思考及反應部份民情,這一定程度反映在政策制定層面之上。同時,建制派也明白到香港不能再視大灣區為「洪水猛獸」或單純的「獻媚工具」,必須尋找一種能夠持久的共融方式,讓香港與大灣區能夠以「兩制」模式共生共存。

可是,讓我們打個比喻:就當香港是一名生了毒瘤的病人,這份《施政報告》絕大多數的倡議好比在為病人搔癢,而並非清理毒瘤。對於香港的痼疾,這份《施政報告》看似有所着墨,但實際上明顯不足。

特區政府理應提出改革方向,兼顧香港短中長期的發展。然而,我們認為至少在以下五大領域裏,是次《施政報告》的論述及思考明顯不足,以致很遺憾地未能指引香港走上改革之路。更甚的是,若不妥善處理,香港管治危機這個「計時炸彈」,並不會因為單純執行重典便能拆解,還有待願意拆局重建者。

晚市禁堂食仍然實施,早前朗豪坊晚上的餐廳場面冷清。(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抗疫之戰 何去何從?

今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借用《施政報告》的語言,為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公共衞生危機」,也觸發了香港前所未見的管治危機。這次疫情,除了有數千港人受感染、奪去了超過一百多名港人的性命,更令經濟受到重創。

政府一直在對抗新冠肺炎疫情方面遭受猛烈批評。官員被指一來不食人間煙火,二來對經濟重組振興毫無建樹。別說中、長期,連提出短期內具建設性的促進經濟復蘇的策略,也是乏善可陳。須知道,疫情除了是一場公共衞生考驗,更是一場「經濟海嘯」,兩者關係密不可分。

我城一日不通關,市況可悲。三日不通關,經濟堪虞。如今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8月到10月的失業率(6.4%)創下十六年來新高,就業不足率達3.8%。中小商舖紛紛倒閉,餐廳零售業凋零,旅遊業更是早已被「攬炒」。在去年社會亂況及今年疫情的雙重打擊下,香港的升斗小民亟待政府提供可持久的支援,而非單純的派糖、派錢。《施政報告》雖有「防疫抗疫基金」及「創造就業」等政策,但須知道,只有重新開放邊境以引進內地旅客和保障跨境勞工的生計,以及為本地中小商戶尋找如電子化及點對點化的積極措施,才能在中短期內堵塞就業機會的流失。

撇除疫情不談,《施政報告》對於香港經濟規劃、青年政策以至覓地建屋,都有不足之處,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石中堅
一群對香港未來抱有希望的90後,相信香港必須自身從根本上改善管治,才能在環球政治中及中國崛起下,維持其獨一無二的地位,讓「一國兩制」重回正軌。

上文節錄自第24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2月14日)《改革派青年回應《施政報告》 反思管治文化 始能促成良治》。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是時候正視「雙重國籍」問題 建「中國香港公民」身份制度

改革派青年回應《施政報告》 前瞻香港未來三十年

美軍放口風 重建第一艦隊 美加碼遏華,解放軍如何應對?

被盜去了時光 新冠世代疫境自強

【科技.未來】網絡免責法第230條將修訂 美科技巨擘或失保護傘

分享子女點滴成為日常 「放閃家長」或惹上官非

疫後供應鏈區域化 方舜文︰港迎內地與東盟貿易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