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人類探月歷史 中國有望後來居上

撰文:李明通
出版:更新: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人類自古以來就對其充滿遐想,比如中國神話中居住在月宮的嫦娥仙子與搗藥的玉兔、被玉帝懲罰在月宮伐桂樹的吳剛,當然少不了科幻片中月球背面的納粹基地、隱藏在月球土壤下的變形金剛,以及人類部署在月球的太空防禦部隊。早在十七世紀初,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通過自製望遠鏡觀察月球,繪製出第一張月球正面圖,將月球的真實面目展現在人類面前。隨着技術進步,人類對月球的認知不斷加深,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月球探索已成為一門顯學,並成為美國與前蘇聯太空競賽的一部份,人類月球探索因此進入「大躍進時代」。

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美國太空人岩士唐(Neil Armstrong)成為登月第一人。(圖片: NASA / Newsmakers )

廿一世紀第二次探月高潮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着美國逐漸恢復月球探索,愈來愈多國家加入探月行業。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在中國探月的刺激下,不僅美國計劃再次登月,日本、印度、歐洲等亦紛紛投入月球探索,掀起第二輪高潮。

1990年,日本率先將「飛天號」送入月球軌道,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將人造衛星送入月球軌道的國家,也是1976年前蘇聯發射「月球24號」以來首個;1993年,「飛天號」撞擊月球,成為首個登上月球的日本物體,也是繼美蘇之後的第一個;2007年,日本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輝夜姬號」成功「入軌」。此後,日本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月球計劃,預訂於今年發射「輝夜姬2號」。

1970年11月,首輛無人駕駛月球車「月球車1號」登月,在月球進行長達11個月的科學考察。(資料圖片)

歐洲方面,2003年9月發射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SMART-1」經過14個月飛行後,於2004年11月抵達月球上空近月軌道,並在執行近兩年月球探索任務後,於2006年9月以7,000公里的時速完成了撞擊月球的最後任務。

2008年,印度成功發射首顆月球探索衛星「月船1號」(Chandrayaan-1);「月船2號」則在去年成功發射,但在執行軟着陸任務時失去聯絡。同年,以色列「創世紀號」(Beresheet)月球探測器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空軍基地發射,在登月過程中失去聯絡。韓國也計劃在2020年、2025年分別發射「探月衛星1號」和「探月衛星2號」。

印度月船二號登陸月球的畫面,圖為它嘗試在月球着陸。(視覺中國)

美國及繼承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也未缺席這場探月盛宴。俄羅斯計劃於2025年實現載人登月,並進而在月球建立永久常駐基地。美國也提出了「阿緹蜜絲」(Artemis)計劃,目標在2024年以前重返月球。

中國雖早在1970年就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成為全球第五個具備獨立發射人造衛星能力的國家,但在月球探索上屬於後來者。直到2000年11月中國政府發布首份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時,才將「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列為近期發展目標,還特別註明近期指「今後十年或稍後的一個時期」。經過數年的籌備,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於2004年正式立項,並命名為「嫦娥工程」。根據計劃,中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繞」即實現探測器擺脫地球引力飛向月球,最終被月球引力捕獲進入月球軌道繞月飛行,這一步「嫦娥一號」已在2007年成功實現,成為美國、前蘇聯、日本之外,第四個實現繞月飛行的國家。

中國近年在月球探索上發展迅速。圖為「嫦娥四號」着陸器拍攝「玉兔二號」在月球表面行駛的情形。(視覺中國)

「落」即探測器登陸月球,可細分為「硬着陸」與「軟着陸」,美蘇都是先實現「硬着陸」積累經驗,再實現「軟着陸」,歐洲、日本、印度的撞擊月球姑且可算作「硬着陸」,中國則繞過「硬着陸」,直接選擇「軟着陸」。2010年,中國發射「嫦娥二號」,為「嫦娥三號」尋求軟着陸點;2013年,「嫦娥三號」搭載「玉兔號」月球車,成功軟着陸月球,成為美蘇之後,第三個軟着陸月球的國家,「玉兔號」則成為自1973年前蘇聯「月球車2號」後,第一輛踏上月球表面的無人駕駛月球車。

所謂「回」,即探測器登陸月球後再重返月球軌道,與軌道艙對接後返回地球,目前僅美國與前蘇聯完成這一環節。2014年,中國發射「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成功驗證了「繞月高速返回地球技術」,即飛行試驗器在進入月球軌道繞月飛行後,返回艙與軌道艙分離返回地球。去年,「嫦娥四號」搭載「玉兔二號」月球車成功實現全球首次月球背面軟登陸,並通過早前發射的「鵲橋號」中繼衛星傳回世界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球背面影像圖……

(節錄)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傳回表面影像▼▼

+3

上文節錄於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回顧人類探月歷史 中國有望後來居上》。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施政報告》有心無力 339位「AO黨」該擔何責?

獨家專訪「金融沙皇」任志剛: 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

專訪港大新晉經濟學教授鄧希煒 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業化」

劉鶴高調提「零容忍」 中國金融改革必動真格

疫情持續擾亂糧食供應鏈 復興本土農業提上日程

中國航天史上最具挑戰的月球探測任務 嫦娥五號升空:載人登月的超前預演

疫下迸發新創意 建築師玩轉空間

拍賣上線 槌聲不絕 世局動盪下之藝術巿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