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袁彌昌對話——中間派,你到底是什麼?
政治光譜四分五裂的「袁氏這一家」,儼如無數香港家庭縮影,但有別於很多人的拒絕溝通,袁彌昌仍然可與雙方大談政治,像是連結家庭關係的「雙面膠」。在「中間派無用論」大行其道的今天,他還想成為修補社會撕裂的「黏合劑」。只是,經過反修例風波,被討論、被否定、又再被討論的「中間派」究竟是什麼?香港又需要怎樣的「中間派」呢?
在政治上,袁彌昌是不折不扣的「中間派」—先出任標榜「第三條路」的民主思路總幹事,又加入聲稱「修補裂痕」的曾俊華競選特首班底,再獲自詡「開明建制」的葉劉淑儀青睞成為新民黨政策總裁,後加盟「建制壞孩子」田北俊籌組的「希望聯盟」。在家庭中,袁彌昌也是「中間派」—胞妹是「激進民主派」人民力量前主席袁彌明,父親是近月積極呼籲美國「消滅中共」的新晉KOL袁弓夷,妻子則是建制派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
政治光譜四分五裂的「袁氏這一家」,近日被香港電台節目《鏗鏘集》搬到觀眾眼前。影片中,袁彌昌不同「陣營」的親人在「政治話題」面前不可調和,儼然是很多香港家庭的縮影。但不難發現,袁彌昌的角色十分微妙,無論與父親、妹妹,還是和太太,都可以「談政治」。
從家庭「雙面膠」到香港「黏合劑」
「我太太是在建制這邊,我曾經也在其中,所以我們可以向家人提供事件背後的內情和邏輯,告知我太太在建制派中的一些難言之隱—這些更加能夠完整地呈現一些事。有時候就是需要有人去疏導和溝通,所以告知兩邊的真實情況和內情,其實就是我的家庭角色了。」袁彌昌對《香港01》說。對於去年反修例風波期間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前,他表示,或許大家會奇怪袁彌昌竟接受《大紀元》、《看中國》訪問,但其實他認為,這些媒體也只是想要熟悉建制派及「西環」的人站出來中立地評論—因為身在建制中,定不可能暢所欲言,而民主派,會對對方的邏輯和內情不甚了解。「所以說,我現在這個角色、位置,也正是我在家裏的、在整個香港的角色和定位。」他說。
當然了,這樣的定位,一直以來都難以被香港社會和政壇所接受。無論是「雙面膠」還是「黏合劑」,在公眾心中始終都只是「兩邊找着數」、「騎牆」的美化版形容。這樣的印象並不令人意外,一直以來,聲稱走中間路線的個人或黨派,從未走出「什麼是中間派」這個質疑。缺乏明確目標、政治論述空洞、立場搖擺不定等致命缺陷,令此路線除曾俊華外,就難以找出第二位較為成功的代表。
對此,袁彌昌表示:「我最近嘗試探討的問題,第一就是『中間派,你是誰』?第二就是中間派角色在整個『一國兩制』制度設計中有什麼功用。我會覺得,現有制度設計,正正就是想要形成『中間大、兩邊小』的格局—當時,為了維持『一國兩制』而訂立的所謂契約,就是不可侵犯人們的生命和財產自由,這樣才令到大家支持和維護這個制度。不同於兩邊極端的部份,在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上不突出、不願被任何公權力干涉和損害權力自由的『自由意志者』,是香港社會的重要持份者,也是穩住香港的根基所在。」
代表民粹化下 「被沉默」的大多數
今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發表了關於移民的民意調查,在移民原因中,選擇「不滿特區政府/特首/高官/不滿政府政策」的最多,佔27.3%,「香港政治爭拗太多/太煩/政治不穩定」其次,共23.6%的人選擇。而因厭煩香港政治鬥爭而移民的,則是袁彌昌所言的那些「頂唔順嗰啲嘢」的「中間選民」。「他們更傾向政治冷感,厭煩兩邊的兩極化,而因為他們中很多是中產,有一定的財力,故更傾向移民。」他也解釋,這群人作為香港社會中的有力持份者,是香港根基的重要組成部份,但是隨着兩極的極端化愈來愈嚴重,這個根基正在逐漸被兩邊有意識地「滅聲」。
而代表這些「中間選民」的中間派,自然也是眾矢之的,袁彌昌認為,民粹主義可令兩極得益:「當仍有中間的聲音去批評、挑戰兩極時,兩邊的人就無法獲得他們的最大利益,故他們會系統性地消滅中間的聲音,中間派始終都被兩邊分別打擊,也是他們的操作方式而已。所以,我們常說市民是沉默的大多數,但其實,他們只是『被沉默』了而已,之後就令到他們這些人移民,或者從此就不去投票。」這樣的結果,不僅會逼選民只能在愈發極端了的建制及泛民陣營中二選一,也會令香港社會逐漸失去理智的聲音。
他也認為,「騎牆」、「投共」這些形容,實則為人格攻擊及抹黑,而現在的社會狀況,正是用了這種「兩極邏輯」:「你若不支持民主派,你就是建制派、是共產黨。甚至現在還有『你不支持特朗普,你就是共產黨』的思維—實質上這兩件事是沒有關係的嘛。這也就是系統化滅中間的聲,將中間的言論空間恐怖化,扭曲道理和原則。但幸好,最近社會上逐漸開始了解什麼是民粹化,開始知道這樣的兩極化是不行的。」
袁彌昌試圖以國際視角,去接軌本港政治—一邊是美國制裁,另一邊是《港區國安法》的實施,他作為中間部份的發言人,意識到維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司法及自由的根基,才是最重要的,而非政治紛爭。所以他認為,自己要走的,是一條合理的、有戰略性的路線,這才有利於香港的長治久安。然而,兩極化下對中間政治的打壓,故意放大矛盾,也令相信中間路線的勢力無法聚合,而中間的選民,也就無人代表。袁彌昌就是代表這些人站出來參選的。
中間路線長路漫漫「未ready」
7月底,袁彌昌以「拒絕兩極,理性破局」為口號,報名參選港島區直選。他自知「理性」、「中立」這些詞已變得面目全非,並自嘲參選口號確實「麻麻哋」。同時,他也承認此次出選是有些倉促的,因為這條中間政治的路線其實「仲未ready」。他直言:「人家整天攻擊我,為什麼你連一個最基本的政治論述都講不出來?但你也會發現,真的是一片空白!所以,我要由『中間派,你是誰』這麼一步步推下去,我們想做的、正在做的是什麼,才會有答案。所以,我並不期望很快會做到。」
他也承認,無論是他自己,還是現在所在的「希望聯盟」,都是有局限的,反觀當初「民主思路」的設置及組成,可能才是最適合中間路線的—不僅有相應的學者,更是匯集了很多真心相信中間路線的人。
「我依然覺得麥嘉晉他們是很合適的人,不過,他們現在對政治可能沒有之前那麼投入了。我現在放下了參選的身份,因為我至少要在理論層面搞清楚。如果我還未搞清楚,卻繼續不停表態,是沒有意義的。我一定要先將基本的框架和論述搞清楚。」他講了很多次「搞清楚」,或許,對於中間派而言,現在最重要的是,他們自己需要「搞清楚」這條路意味着什麼、要將香港帶往什麼位置,然後才能將這條出路清清楚楚地「推銷」給市民。
一直以來,袁彌昌都以學者形象示人,發表的言論也都是在學術理論層面—這就導致一般市民或讀者很難消化「威權主義」、「權威主義」、「自由意志主義」等專業術語。而如果選擇參選立法會,就一定要面對選民,將路線的理念「翻譯」成一套易於令大眾理解的話語才可以。但偏偏,這些參選人的條件要求,甚至選舉技巧,他都不甚掌握。他直言自己「非常不擅長辯論」,也不怎麼會「動員選民」—不然也不會想出如此「麻麻哋」的選舉口號。「我想嘗試的,是給中間選民一種戰略性的選擇。我是一個學戰略的人,我其實想找到什麼是戰略上的必然選擇和必然性,而不是去建立政治勢力,講點好聽的或者煽動的話—我不想這樣做,因為我只是想把一條合適的路、行得通的路找出來。」
上文節錄自第23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2日)《與袁彌昌對話 中間派,你到底是什麼?》。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