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權】黑人的命運:過去、現在、未來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該運動在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於1963年8月28日的華盛頓遊行上發表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說達致高峰。此後多次因應各種黑人遭歧視乃至枉死事件而爆發,至2013年,有人在社交網絡發起#BlackLivesMatter議題,因而形成今日廣為流傳的「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BLM)口號,旨在喚醒人們對黑人權益的重視。

今年5月,美國黑人青年弗洛依德(George Floyd)無辜枉死,令該平權運動再起,並迅速席捲全球。受到這股風潮影響,就連美國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也被要求挑選一位黑人女性做競選拍檔。他終於選擇了賀錦麗(Kamala Harris)作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女副總統候選人。

拜登選擇了賀錦麗(Kamala Harris)作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女副總統候選人。(資料圖片/美聯社)

黑人,即黑色人種,原居於非洲,現在主要聚居於非洲和美洲,同時亦散布世界各地。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黑人以奴隸身份被白人帶上新大陸,一直遭受不平等的對待。黑人及非洲大陸一直都是落後、貧窮的代名詞。在英語中,黑人又稱「尼格羅」(negro),詞源是拉丁語黑色的意思,本來是中性詞,在英語中卻有侮辱性的含意,因為是美國南方白人主人專門稱呼黑人奴隸的口語,帶有輕蔑的意思,令人聯想到奴隸、種族隔離和歧視。

環顧世界,縱然白人至上主義遭到排斥,但現實中,白人無疑地位崇高,黃種人雖然也受白人歧視,情況相對較好,黑人則是白人和黃種人歧視的對象。就連電玩中,代表黑人的「非洲人」也被指為運氣不好或者貧窮的玩家,皆因沒錢的玩家會被戲稱為「臉黑」,令人聯想到非洲人。與此相對的「歐洲人」則代表運氣較好和富有,「亞洲人」則介乎兩者之間。

美國黑人反對種族隔離和歧視,多年來爭取平權的聲音未有停息。(資料圖片/路透社)

一般而言,黑人大多處在世界最底層,其實黑人也有精英階層,甚至有人預期廿一世紀是「非洲世紀」(African Century)。那麼,黑人會否有機會迎來輝煌時代?

方蘅
資深傳媒人

上文節錄自第22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8月17日), 文章原題《為生計轉向新跑道》。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2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致「建設力量」:請不要空談「變革」!

【一周焦點】立法會延任一年 民主派沒有本錢「總辭」

【一周焦點】漂泊的港人:從「回流」到「回回流」

黎智英涉國安法被捕 警方依法,何以「有理說不清」?

遲到的公開 解讀美媒採訪武漢病毒研究所

當謠言攻陷港台輿論:「一帶一路」何以炸裂黎巴嫩

新興產業抗疫力強 失業潮湧現,轉行求生機

失業、捱餓、欠債致「手停口停」 美國:疫情滋生貧窮危機

運動產業藉科技復蘇 再掀數據監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