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放縱背後的憂鬱 為何英國人如此孤獨?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對於一個來自異地的外來人來說,英國酒吧大概是進入當地社會一個友善的入口。酒吧更像是一道助你敞開心靈的大門,打開的正是「親切的公共性」。它意指什麼?第一是「a sense of welcome and good-fellowship」,融洽友善的文化,所有人都受歡迎,人和人之間是平等而不互為敵視,互動隨意,但又可以有「自閉」的權利,不受打擾的自由,尊重彼此存在。第二是「a sense of permanence and continuity」,就是酒吧裏延續及保留其銘刻在酒吧和社會上的文化歷史。
撰文:若山

承接上文:【新冠肺炎】英國酒吧解封人頭湧湧 比疫症更可怕的是什麼?

酒吧的文化意涵

Pub之所以能夠成為重要的社會空間,遠遠不止是喝酒聊天。它深入社會肌理,跟英國各種本土文化、創作藝術、政治等編織起來,在社會擔當了關鍵的角色。酒吧是社會儀式性的空間(ritual events), pub food更是經典英式飲食文化的代表,炸魚薯條、魚批(Fish Pie)、英式早餐(English Breakfast)等都能在pub找得到。

傳統酒吧「老柴郡芝士」座落於倫敦艦隊街小巷的二級歷史建築內,在不同年代皆深受文人作家及知識份子擁戴。(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Pub也是政治家、藝術家思考和靈感激盪的搖籃。一個能在這裏思辯、嚴肅討論至臉紅耳熱,但又不失英式風度的地方。談家事國事至不可方休時,其中一人會跟對方說「我請你飲一round酒」,以緩和激辯的氣氛。倫敦國會議員會聚在議會旁西敏寺的那家酒吧The Red Lion議論國事。酒吧猶如國會的休息室,設有Divine Bell,議事廳復會時酒保便會敲起鐘,提醒議員返回議席。

有些Inn甚至提供教會服務,例如倫敦The Chequers Inn設有聖堂(oratory)及當值的牧師(chaplain)。酒吧的影響力擴展到一個地步,政府甚至在十九世紀嘗試要求Alehouse在星期天關門,以捍衛、保留教會的社會角色—至少星期日人們會去教堂做崇拜,而不是流連酒吧。

2003年訪問英國,與時任首相貝理雅(右)在傳統酒吧Dun Cow Inn共晉午餐。(Getty Images/資料圖片)

乃借酒消愁傳統

英國酗酒問題嚴重。借酒消愁似乎是英國人的傳統。據《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報道,2019年的全球調查顯示,英國是喝酒最兇的國家,每人平均每周醉酒一次。星期五、六的深夜,街上尤多醉酒鬧事者,會有醉漢突然捉着你的手,甚至襲擊你。對此,英國政府嘗試嚴格規管酒吧的營業時間,以減低罪案發生。法例規定,酒吧營業時間為早上11時至晚上11時,有些酒吧申請開至凌晨12時至1時。到近年,除了酒精,英國人也常常用大麻、「笑氣」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 麻醉自己—如今倫敦街頭除了遍地玻璃酒樽,還多了一堆堆被棄置的銀色「笑氣」樽。

英國政府在2018年成為世界上首個設立孤獨事務大臣(Minister for Loneliness)的國家,專責梳理市民的憂鬱問題和紓解孤獨現象。當時政府公布調查顯示,英國有14%的人口,即約900萬人經常感到孤單無援。

圖為疫情下安靜的倫敦街頭。(資料圖片/美聯社)

在種種背景及原因下,抑鬱、寂寞無助的情緒慢慢浮現,成為更廣泛的社會問題,以及由此𧗠生的精神健康問題,社企Co-op調查顯示,此問題令僱主每年耗費逾30億英鎊。孤立感對個人健康的傷害,等於每天吸15支香煙。「傳統上,英國人就是如此決心緊閉上唇,人前人後絕口不提遇上什麼苦楚,總是咧着嘴笑,什麼都自己吞下及承受。」

所以,這個國家的壓抑文化,解釋了為什麼在致命的新冠病毒肆虐面前,英國人依然故我,跟他人相擁買醉。身在倫敦蘇豪區,我問跟前沒有佩戴口罩的年輕酒客,你為何來飲酒,不怕感染奪命病毒嗎。他聳聳肩,「你喝酒因為你開心,你喝酒也因為你失落傷心;你喝酒也只是因為看見冰箱裏有酒—一切都多麼稀鬆平常。」

上文節錄自第22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7月13日)《封鎖措施鬆綁,人潮洶湧 英國酒吧文化:放縱背後的憂鬱》,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222期《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第三波疫情非突如其來 防疫豈能有漏網之魚

【深度解讀】返深留港兩徬徨 跨境學童被遺忘

【其他精彩內容】

如何理解公務員「宣誓效忠」?

解封後人潮洶湧 英國酒吧文化:放縱背後的憂鬱

獨家專訪電影導演楊凡:追憶繼園臺的逝水年華

突破AI運算瓶頸 晶片研發競賽展開

推動社保新政 提升扶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