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陸生.二】九年浮沉飽受無形排斥 陸生在台的悲與喜
阿普回憶起在台灣求學的日子,日常交往中,台灣同學似乎也沒有因為他的陸生身份而對他不友善,拿掉陸生的標籤,大家都是一樣生活在新時代的年輕人。但是,他認為,「區別對待主要體現在一些制度層面。」
承接上文:【在台陸生.一】因疫情滯留無法回台上學 陸生進退兩難無聲抗爭
親身經歷 制度層面區別對待
台灣的一些無形的制度有意無意把陸生排斥在外,讓陸生試圖在融入這片土地時,遭遇了重重阻力。陸生是唯一在台居留超過六個月仍無法享有健保(即醫療保險)的外籍學生,這個議題曾在2015年在社會上引發討論。依照台灣《全民健康保險法》第9條,在台就學的外籍生及僑生,只要在台居留滿六個月就可以納入健保。但依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陸生屬「停留」而非「居留」,故無法納入健保,需自行投買商業保險。
縱觀歷史,從2011年台灣開放陸生來台,截止2020年,已經持續了九年時間。即使陸生註冊人數起起伏伏,但是,陸生的不間斷輸送,意味大陸方面願意將人才和交流機會給予台灣。如今,這樣的機會或將中斷。
五年前,露西隻身一人來台灣時,兩岸教育界互相開放大門, 許多陸生也熱衷去台灣上學,離家近、文化相近、學費生活費相對低廉、學校選擇多、素質不錯等等條件頗為吸引。
五年前,露西隻身一人來台灣時,兩岸教育界互相開放大門, 許多陸生也熱衷去台灣上學,離家近、文化相近、學費生活費相對低廉、學校選擇多、素質不錯等等條件頗為吸引。
截稿前,記者回訪了幾位受訪者,得知滯留在家的陸生仍舊無法開始正常的學業。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後,一切還是沒有變化,讓這群年輕人感到無奈。Shirly說,台灣的求學經歷有如出國留學的跳板,她想先在內地找些實習機會,之後會選擇出國念書。阿普則繼續在家準備論文,等待返校的一天。博士生露西已經在北京開展新工作,但仍不時關注對岸的新聞。
作為跨境求學的群體,陸生和準陸生是中國社會和兩岸關係的重要存在。何時能夠完全消解因為制度而造成的兩岸青年隔閡,擺脫對立,讓交流變得暢通,那一天或許就可以實現真正和平對談了。
上文節錄自第22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7月6日)《兩岸關係僵 求學路戛然 台灣陸生夾縫中抗爭》。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港區國安法》的通過,幾乎預示着本地「港獨」思潮末路。本土派「國師」陳雲宣布退出香港社運,為此作了註腳。然而,這股激進思潮從何而來?如何將香港拖入政治撕裂的境地?今後又將往何處去?
細審《港區國安法》,不難看出條文基本上以中國《刑法》作為基礎,可謂是中央在法律層面嘗試統合「一國兩制」差異的首次嘗試,不管隸屬任何政治立場,都有必要冷靜理性看待這條新的香港法律。
反修例運動爆發一年後的今天,被捕人數直逼9,000,面臨法律檢控,當中多為年輕人。僅靠刑事後果未必能令年輕人守法,《香港01》倡議在法律、心理和社會關係層面支援年輕人,幫助其解決問題,真正修補社會撕裂。
【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