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以電動車「綠色復蘇」 振興效果有待觀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國推出社交禁令,甚至停工停產,各地製造業遭受沉重打擊。然而,在多國「封城」下,污染明顯減少,地球似乎回復了短暫的美麗,亦令環保的呼聲再次高漲。隨着疫情放緩,多國正密鑼緊鼓籌備「綠色復蘇」(green recovery),法國和德國便先後推出振興經濟方案,優先刺激以電動車為主的環保相關產業。
承接上文︰【科技.未來】「綠色復蘇」呼聲高漲 電動車有望加快普及
然而,這些刺激電動車產業方案的效果無法一步到位,仍有多個大大小小的環節需時改進。例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向內地財經媒體《中新經緯》指出,政府延長新能源汽車補貼後,行業必須藉此走向轉型升級,不能單靠政府補貼為消費者提供誘因:「未來補貼應更多地補向市場的環節,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補貼在技術進步等方面。如果不在技術方面下工夫,整個行業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階段。」
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需求,一直受限於他們對電動車行駛距離的憂慮。據BNEF最新展望,由於電池更便宜、排放監管更嚴格,以及規模化生產,今年內,部份電動汽車的成本將與內燃機汽車達致同一水平,這種價錢趨同的勢頭應該會持續下去。
不過,問題或許在於電動車充電站仍然不足。即使在擁有全球最大規模電動車充電設施網絡的中國,也存在這種「車多樁少」的問題。截至去年底,內地有380多萬輛新能源汽車,但只有逾120萬個充電樁。在德國,根據能源和水工業協會(BDEW)的統計,當地截至今年3月有27,730個電動車充電站,而要實現電動車普及化,至少還需要70,000個普通充電站和7,000個快速充電站。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德國去年的新乘用車註冊中,電動車僅佔1.8%,柴油車和汽油車則分別佔32%和59.2%。
正如平治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董事會成員Martin Daum指出:「鼓勵人們買車總是短期的。」他認為政府擁有「獨特機會支持興建基礎設施」,例如充電站。這些汽車大國最近已加緊處理這個問題。中國政府4月中透露,國家電網計劃投資27億元人民幣增建7.8萬個充電樁,規模約為去年的10倍。電動車龍頭Tesla亦正加速部署其超級充電網絡,計劃2020年在中國新增逾4,000個超級充電樁,是過去五年建設總量的兩倍。
在最新的經濟刺激方案中,德國將會花25億歐元於電池生產和充電的基礎設施上,並要求所有加油站都要提供電動車充電服務。新能源和地產投資公司Quercus Real Assets聯合創辦人Diego Biasi認為,此舉將可大力推動電動車普及化:「我們知道,人們之所以不購買電動汽車,有97%是因為『距離焦慮』。德國的做法是試圖解決這一難點,因為大家都知道加油站是年中無休。」
據BNEF估算,到2030年,電動車將佔歐洲所有汽車約40%。但要滿足充電需求,到2025年,歐洲需要每年在電動車基建上投資約7.5億美元,然後在此後十年內每年投資超過10億美元。直到這個困擾多年的「最後一哩路」問題得到解決,電動車才可能真正吸引消費者而普及。
至於在更宏觀的振興計劃上,要真正做到綠色復蘇,單靠個別國家或歐盟是無法成事的,惟現時兩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和美國仍未見更大投入。內地在今年3月批准興建五間燃煤發電廠;美國更趁疫情放寬了一系列奧巴馬時代對發電廠、汽車和貨車等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推翻了有關潔淨空氣、水及有毒化學物質的監管政策。
據《紐約時報》追蹤,美國在疫情下已放寬或撤銷了60多項相關環保規管條例,另有30多項仍在撤回過程中。一大變數或許將出現在今年底的總統大選,預計代表民主黨出選的拜登(Joe Biden)聲稱,將在上任第一天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並會「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不落後於任何人」。
到底我們在疫情後會步入更好的時代還是回歸疫症前的常態,很視乎各國領袖如何把握這次史上難得的轉型良機。正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所告誡:「我們遲早會發明冠狀病毒的疫苗。但氣候變化沒有疫苗。所以我們需要為未來而設計的復蘇計劃。」
相關文章︰
上文節錄自第21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15日)《「綠色復蘇」呼聲高漲 電動車有望加快普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