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遠距醫療要普及 還要克服什麼挑戰?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商業以外,遠距醫療面對的更根本挑戰在於,相比親身檢查,隔着鏡頭和熒幕診斷始終有些難以克服的障礙。就如新冠肺炎,至少你在家中無法以X光檢查胸肺,讓醫生對你的狀況作充分評估。

承接上文︰【科技.未來】疫症帶動範式轉移 遙距診症或成常態

醫患欠共同語言

在美國加州私人執業的泌尿科醫生Rober Lurvey已提供遠距醫療多年,但他上月在科技媒體《Wired》撰文,以病人睪丸疼痛為例,指出遠距醫療的實際診斷有局限。首先,他認為除了最基本的「科技文盲」問題外,很多醫生和病人不太擅長在電話或鏡頭前溝通,有些不懂如何打破沉默的尷尬,有些則不知沉默為何物。

有醫生指出,醫生與病人之間欠缺共同語言,令視像診症無法完全取代親身檢查。(路透社)

而要知道病人的痛楚來源,他解釋:「用視像也無濟於事。在臨床領域,即使一個男人透過網絡鏡頭在陰囊上用手勢表達,信息價值也很有限。」他認為,原因在於病人和他缺乏共同語言:「很多男人很難說清楚自己身體的解剖結構,更莫說要用標準術語。我們也缺乏痛苦本身的共同語言。痛苦是真實,但也是主觀。一個人所講的痛楚,不能通過互聯網很好地傳達。在這個或那個位置是否有一種退縮的反應或忍痛的感覺?我需要檢查一下才能作出結論。」

即使情況無大礙,他指出,安慰也是診療的一部份,而面對面會比較容易傳達。他曾經對遠距醫療滿懷希望,現在卻覺得:「我們確實需要接受不能夠遠距離做所有事情,我們也需要停止假裝普遍的遠距工作會是新的常態,特別是在疫情過去以後。」

這些限制也見於其他專科。例如腫瘤學家無法要求病人在家進行血液檢查或活檢;成癮諮詢師可能無法為病人定期進行尿液篩查;精神科醫生也無法觀察可能被視像會議掩蓋的微妙診斷線索,例如病人有否眼神交流或保持個人衞生。

遠距醫療未必能取代所有醫療服務,例如電腦掃描。(路透社)

一位化名Anna的倫敦國王學院一年級護士,上月底向科學雜誌《新科學家》透露她自己透過電話接受大學治療療程的經驗,她坦言:「用電話交談並不像面對面交談那樣容易。我覺得在電話上更容易隱藏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妨礙治療。」

因此,一些醫生擔心遠距醫療會令他們容易漏診。三藩市Saint Francis紀念醫院醫務總監Kathleen Jordan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當然,面對面診症可以令醫生作出更完整的身體評估。例如當我們在檢查室時,可以從病人步姿發現問題、感受氣味、情緒、見證他們與家人的互動等,所有這些在用遠距醫療的圖片診斷中都會缺失。」

有醫生和病人反映,遠距治療或會漏掉各種蛛絲馬跡,可影響診症和治療。(Getty Images)

英國家庭醫生Sean Morris則形容:「這絕對是在黑暗中診症。這很冒險,不是我們所熟悉的做法。令人擔心的是,如果我們減少病人入院檢查,可能會錯過癌症之類的細微迹象。」去年4月,會計師行羅兵咸永道(PwC)引用了一份刊於《兒科》期刊的分析報告,就指醒了這些局限的另一隱憂:「它也可能令無法親身檢查病人的醫生,過度開抗生素處方。」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衞生學院衞生政策與管理助理教授Michael Barnett強調,遠距醫療有其價值:「肯定有一些遠距醫療並不出色的灰色地帶,但確實有很大一部份的診症很容易在醫務所以外進行,而且很方便地經由其他媒介提供。對於醫生,視乎你的專科,實際上,我們診斷中所做的有50%到80%確實不需要親身進行。」

遠距醫療會否成為疫後常態,很視乎業界願意投資多少來轉型。圖為日本川崎市一間醫院。(路透社)

生死攸關的數碼鴻溝

不過,即使疫情提供了不錯的應用條件,不少傳統醫療機構也未必能夠及時跟上。例如在日本,即使政府在4月中大幅放寬了網上診症的規例,根據信息供應商Medical Data Vision就250間日本醫院所做的調查,當中有103間表示不會提供網上或電話的遠距醫療服務。

排首位、佔88%的原因是基礎設施問題,尤其是對資訊系統的投資。而這也似乎呼應了數碼化在日本仍然是重大障礙,畢竟現金仍然是當地支付方式的首選,辦公室仍大量打印和傳真文件。2018年7月的一項針對更廣泛醫療保健設施的調查就發現,只有約1,000個設有相關設施的地點曾有人在國家健康保險計劃下於網上登入使用,佔總數不到1%。

使用遙距醫療的關鍵是要有足夠穩定的通訊基礎設施,但是否人人都能享有?(Getty Images)

另一大挑戰是,足不出戶就可以網上診斷聽起來很方便,但這種方便是否人人都可以享有?遠距醫療既要求適當的硬件設備,但更重要是有足夠網速支持穩定的視像通話。然而即使在美國,仍然存在龐大的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鄉郊地區的網絡覆蓋有待改善,而大城市則有人未必能負擔上網費。

這個差距有多大,各方的數字不一。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去年3月報告中引述2017年數字,仍有2,130萬美國人缺乏寬頻上網。研究公司BroadbandNow就這項數據查核,本年2月發表報告估計應該多達4,200萬人。而據微軟(Microsoft)在2018年調查,近1.6億美國人的網速低於FCC現時最低基準的25 Mbps下載速度。FCC專員Geoffrey Starks 3月中在《紐約時報》撰文警告:「未來幾周將會揭露出數碼鴻溝本已殘酷的現實,數以千萬計美國人將無法取得或負擔不起他們的家居寬頻連接需要。」

即使在一些富裕國家,仍有不少地區或群體無法取得足夠上網速度,數碼鴻溝在網上教學、醫療、工作等興起下尤見明顯。(Getty Images)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發表的調查,年收入低於30,000美元的美國人中,有44%無法使用家居寬頻;有29%無法使用智能手機。當缺乏可靠、負擔得起的寬頻上網,可以如何使用遠距醫療?美國維珍尼亞大學媒體研究助理教授Christopher Ali說,答案很簡單:「沒有寬頻,遠距醫療就不可行。」

2017年一項刊於《美國醫療信息協會雜誌》(JAMIA)的研究就顯示,那些只依靠智能手機上網的人,多數是低收入、低學歷和非白人,很多時更容易到達數據使用上限,並且因為經濟原因而被中止手機服務。美國心理學會專業實踐主任Jared Skillings認為,這是「健康平等和社會正義的議題」。美國國家數碼包容聯盟行政總監Angela Siefer則指出,這種情況在疫情升級下成為「關乎生死的問題」:「他們要不外出求醫,要不得不到診療。」

疫情帶來廣泛的網上化,放大在貧富、城鄉、種族、甚至性別之間,存在已久的數碼鴻溝。圖為幾名科威特女童網上學習。(Getty Images)

雖然,在近日因疫情而封城下,一些市政Wi-Fi供應點,例如圖書館,仍然盡可能維持公共上網熱點,而不少電訊商如AT&T、Verizon、T-Mobile、Sprint都取消了數據上限,或提供了較低廉的計劃,但長遠來說,Ali呼籲增加投資和建設以填補這些網絡覆蓋空白。Siefer希望看到更多積極的聯邦政策如寬頻補助,凱斯西儲大學(CWRU)醫學院都市健康計劃行政總監Amy Sheon則希望有更多社區健康人員為數碼知識不足的病人提供技術支援。

在這股遠距醫療崛起的浪潮中,Ali提醒:「並不止存在着一種數碼鴻溝,也有低收入的、少數族裔的、新移民和外來社群的數碼鴻溝。有一種假設以為寬頻在美國無處不在,以為人人都有,而且每個人的速度都是大城市速度。這是網絡連接良好的人的傲慢。」

相關文章︰

【科技.未來】疫情催化下 遠距醫療趁勢而起

【科技.未來】多國放寬遠距醫療 從乏人問津到人滿為患

【科技.未來】疫症成轉型自動化契機 加快機器AI取代人類?

【科技.未來】抗體檢測良莠不齊 如何以「免疫通行證」回歸正常

【科技.未來】有抗體等於免疫?「免疫通行證」的風險

上文節錄自第21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11日)《疫症帶動範式轉移 遙距診症或成常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