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下】防沙士自殺潮再現 政府切忌忽視心理衛生危機
每年的「5.1」勞動節,世界各地的打工仔都會發起遊行示威,爭取勞工權益。但今年有所不同,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爭取勞工權益的聲音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默與惶恐,擺在一眾打工仔眼前的,不再是薪酬待遇的問題,而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承接上文︰【精神健康.上】失業潮恐再重臨 打工仔該如何自保心理衛生?
疫情下求助人數跌 情況反常不容小覷
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陳仲謀醫生指出,香港人經歷沙士一役,對資訊的警覺性較高。加上現時網絡風氣不佳,充斥各種假消息而致人心惶惶。他擔憂,若負面消息進一步增多,會加重市民的憂慮感,小則可能患上「適應性障礙」,大則可能衍生「創傷壓力症」。
每當經濟下行,市民生活難免受到影響,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於2003年進行一個有關《經濟困難對香港市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影響》意見調查,進一步了解經濟低迷與誘發市民精神健康困擾的關係。從結果可見,有34%受訪者表示有非常大的精神壓力,同時有高達五成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患有中度或強度的抑鬱。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市民極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困擾,絕不能輕視個人心理衞生狀況。
可是,當我們知道情緒健康問題流行於經濟逆境中,卻不代表市民樂於主動求助。曾展國指出,回顧今年首三個月的求助數字,發現相關求助個案只有65宗,佔整體求助不足一成半,相較於上年度呈明顯跌幅。或許,從數字上,這可能反映港人的精神健康有所改善,應值得欣慰。但曾展國不敢苟同,反而對情況感到擔憂。他解釋,由於本港去年至今先後發生反修例運動及新冠肺炎疫情,市民的情緒受到雙重打擊,故求助數字理應有增無減。加上所有類型的求助數字均呈跌幅,擔心市民會否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抗疫,反而忽略關注個人精神健康。
程志剛亦表示,察覺到近期接收的求助數字呈跌幅,並認為這與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有關。他解釋,由於現時疫情嚴重,很多市民害怕感染,選擇留在家中,盡量減少外出,但坊間提供的輔導服務,大部份都是「面對面」,縱然市民飽受精神煎熬,礙於疫情,經過權衡後,不少人或會放棄輔導機會。再者,現時百業蕭條,不少求助者擔心輔導服務收費昂貴,故經濟氣氛低迷下,市民變相減低求助意慾,傾向節省此筆開支。
其實,學術界早有諸多數據,指出失業率與情緒病有正關係。例如在犯罪學中便有一個說法—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輕生率也會上升一個百分點。故經濟蕭條對人們,特別是窮人來說,可以是致命的。
新冠肺炎為市民帶來的,又豈止對病毒的恐慌,更多是對未來難以掌握的不安感。海嘯式的結業潮和裁員潮湧來,打工仔為生計愁苦,但這並不應該成為輕視精神健康的理由。情緒病被視為都市頭號殺手,當市民深受精神困擾,絕不應放棄任何一個尋求協助的機會。
經濟困境如滾雪球 就業不等於解心結
當接二連三的負面消息流出,這對在職的打工仔而言,怎可能不感到惶恐不安?他們或多或少害怕自己成為下一位被裁員工,遑論正處於失業狀態的打工仔,他們所遭受的壓力更是難以估算,皆因何時能夠重返職場,實在是遙遙無期。故此,近期出現多宗因失業而輕生的事件,正好告知社會各界,失業者的精神健康不容樂觀。
「最近兩個月,我的情況很糟糕,幾乎每天在家裏都會與太太爭吵,情緒十分壓抑,彷彿所有事情都與我作對。」泉哥搖頭慨嘆。他向記者透露,遭到解僱後,便與太太坦承狀況,盼能得到對方諒解。可是,泉哥得不到關心,更經常遭到太太不友善對待,例如「冷言冷語」,他曾要求太太為他煮麵,太太卻毫不猶豫便拒絕,更反問「你不是連煮麵的能力都沒有吧」。泉哥說,太太的「冷嘲熱諷」是在懲罰他失去工作,無法再負起養妻活兒的責任。
泉哥的經歷,又豈會是孤例。程志剛向記者透露,早前他曾接獲多宗失業求助個案,發現在疫情肆虐下,求助者比以往更容易出現滾雪球式壓力,即失業者由最初的經濟壓力,慢慢延伸至其他方面的壓力,雪球愈滾愈大。
他說,像泉哥太太般的家庭主婦雖然不用上班工作,但日常生活中也承受很多壓力,包括要扮演「家庭守門員」的角色,例如擔心丈夫失業而家庭開支不夠,憂心口罩及消毒用品缺貨,這都會增添生活壓力,從而加劇與家人的摩擦和不愉快,故他呼籲家庭成員之間應多溝通,盡可能在逆境下互相體諒。
曾展國批評特區政府推出的「防疫抗疫基金」未有針對精神健康治療,因為政府過於狹隘地理解公共衞生概念,忽視了心理衞生也是其中重要一環,誤以為處理了經濟問題就能解決精神問題。曾展國從事輔導工作多年,他認為生活壓力並非完全由經濟因素主導。過去一年,港人面對重重困難,經歷社會運動與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對相關議題都持不同意見,更會引起激烈爭吵,故他質疑政府不可能單靠解決經濟問題,就以為能處理好社區精神健康問題。
世界衞生組織早前有提醒,社會及政策制定者在肺炎疫情肆虐下,很容易忽視社區精神健康,全面應對措施不單包含疾病防控,還需充分意識到社會的精神健康需要。故此,政府縱然推出了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冀藉「撐企業」來「保就業」,可是,市民在這段時間所經歷的,無法單憑「保就業」便可痊癒。或許對很多正在經歷失業的打工仔來說,當前需要解決的,便是向他們提供一份穩定的工作。然而,他們所遭受的情緒困擾,並非完全與金錢掛鈎,皆因隨着時間的推移,問題已經延伸至其他層面,包括夫妻相處不和諧、與父母或子女反目成仇,甚至自我效能崩潰等。
補救策略未能到位 加強支援求助有門
根據社會福利署的數字,3月份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個案數字較2月份增加2017宗,按月升幅為0.9%。其中因失業而領取綜援的個案達14,647宗,單月增幅達10.9%,超越2003年沙士時期水平。是故,這次疫情對貧困家庭的影響,絕不亞於沙士時期。這為特區政府拉響警號,必須認真看待失業問題,並及時提供適切服務,包括情緒輔導,以免當年沙士時出現的失業自殺潮再度降臨。
可是,特區政府縱然經歷過沙士疫情和金融海嘯兩次大規模的精神健康危機,並不代表能汲取教訓,並作出改善。例如在2003年爆發沙士期間,由於經濟出現大幅波動,部份人因未能短時間內接受,故產生了自殺念頭。當年的自殺率更創下歷史高位,平均每十萬人中,便有18.8人自殺,總自殺人數達到1,238人。然而,先前出現的社區精神危機,實際上帶來了何種警告?
程志剛慨嘆,先前兩次的危機經驗,都未有為港府帶來任何啟示,包括認真看待社區精神健康預防工作。他指出,「防患於未然」是精神健康治療一貫的觀點,也是杜絕出現精神健康危機的最有效手段。可是,特區政府不太重視精神健康,推動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步伐頗為緩慢,很多本可預先準備的工作,目前都統統缺位。
他解釋,教育手段往往是最根本有效的預防措施,惟特區政府在過去甚少在相關方面耕耘,有關教育的資源長期不足。例如在疫情下指導市民如何保持心境健康的教育文章,至今仍是寥寥可數。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呼籲市民勤洗手,然而,卻較少看到政府提醒市民在疫情肆虐下應關注情緒問題。他特別提到早前坊間出現的「搶米潮」,批評政府只懂澄清庫存白米仍然足夠,以勸阻市民不要盲目跟從,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環,便是嘗試去理解為何市民會擔憂糧食不足。
此外,他呼籲政府考慮投放資源,教導市民如何保持正向思維,減低焦慮感。他建議政府不妨主動行幾步,宣揚心理衞生的重要性,並反思如何重回「預防勝於治療」的軌道,借前車之鑑,不要等到意外發生才臨急抱佛腳。
至於在推廣工作上,現時經濟蕭條,市民會擔憂心理輔導服務收費高昂,可能選擇放棄輔導。程志剛指出,現時不少輔導機構都獲得慈善機構支持,可以免費向有經濟困難的市民提供輔導服務。然而,非政府部門的營運開支有限,相關資訊往往較難傳遞到市民手中。故政府作為最大持份者,他希望政府可以主動在宣傳推廣上協助非政府組織,代為向公眾告知相關資訊,好讓市民能「求助有門」,別再因經濟壓力而諱疾忌醫,這也側面反映出,目前服務嚴重依賴非政府組織的弊端。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於2月份連續刊登三篇文章,指出疫情衍生的精神問題或比疫情本身的傷害更大,並強調在處理疫情衍生的精神健康問題方面,基層醫療的角色舉足輕重。這些文章均引用了沙士時期的研究,提及不同群體在大型傳染病下,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疾病的風險率,並呼籲各國要及時制訂精神健康應對措施, 以免錯失補救良機。
反思基層醫療角色 加強精神健康服務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在抗疫的不同階段,政府與社區代表均有需要共建精神健康應對指引。然而,回看本港情況,政府對受新冠肺炎影響的精神健康情況關注並不足夠,大部份的精力都放於疾病防控,忽略了社會的精神健康需要,遑論討論如何動用基層醫療資源,紓解社區心理衞生問題。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屬下疾病預防控制局於1月底正式向全國各省市的抗疫小組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指示全國各地政府有責任動用基層醫療資源來滿足國民心理衞生需求。該份文件明確指出,精神健康工作也屬疫情防控的整體部署,並要求各地透過等級分流模式,將不同群體按需求性作標示,從而提供相應的精神健康服務。港府在處理受疫情影響的精神健康工作進度緩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多月,惟大部份的精神健康援助服務都是由坊間的非政府機構提供,除了顯得政府力度不足,更反映政府沒有嘗試扮演統籌角色,進一步利用社區支援功能,助受情緒困擾人士融入安全網。
本港提倡基層醫療多年,一直對健康服務採取「重預防、治未病、早治療」的原則。可惜,正如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韓卓妍指出,本港在發展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討論文件中,一直都沒有將精神健康服務納入其中,各類有關精神健康服務的報告,甚少探討基層醫療在精神健康服務的定位角色。
失業潮進一步湧來,特區政府「保就業」的方針或許沒錯,但這並不是輕視精神健康的理由。加上本港早近二十年經歷過經濟危機,同樣衍生出失業自殺潮,政府應汲取教訓,認真檢討如何改善應對。特區政府能否把握今次危機,認真反思近年於精神健康範疇的不足,將是抗疫防疫的重要工作。
相關文章:
【抗疫基金.下】政府滴漏思維無助紓困 可借鑒台灣失業援助制度
上文節錄自第21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4日)《今年的勞動節願望:保就業 保身心健康 》。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