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上】失業潮恐再重臨 打工仔該如何自保心理衛生?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每年的「5.1」勞動節,世界各地的打工仔都會發起遊行示威,爭取勞工權益。但今年有所不同,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爭取勞工權益的聲音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默與惶恐,擺在一眾打工仔眼前的,不再是薪酬待遇的問題,而是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在香港,儘管特區政府已先後推出涉款約2,875億元的抗疫及紓困措施,但不少打工仔仍然擔心猶如2003年沙士(SARS)般的失業潮重臨。當年高達8.7%的失業率之下,市民不自覺地活在一片惶恐和絕望之中,自殺人數創下歷年新高,每十萬人口的自殺率多達18.8。鑑於過去兩個月出現多宗疑因財困或失業輕生事件,港府除了呼籲大眾注意清潔衞生,也不能忽視心理衞生的重要。

不少店鋪為了提升營業額,也會考慮同時出售口罩。(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我不時告訴自己,別害怕,當年沙士都捱得過去,這次肺炎也是可以的,但當看到銀行戶口只剩下五位數字的存款,無論如何安慰自己,眼前都總是一片灰茫。」45歲的泉哥失業兩個月,原本在某知名音響器材公司擔任項目銷售主任,收入最多可達四萬元。這四萬元是泉哥一家六口的唯一收入來源,每月扣除租金等家庭開支,根本所剩無幾;在他被即時解僱前,已被安排放無薪假,即收入早就大縮水。

「當年沙士我都失業了,最終捱得過去,為何肺炎卻擊倒我?是不是我有什麼做得不夠好?」泉哥神色哀傷,似乎在怪責自己,又指每月家庭開支多達三萬元,擔心僅餘的儲蓄無以為繼,倘若未能覓得待遇相近的工作,可能連房租都繳不起。

泉哥回顧兩次體驗「炒魷魚」的滋味,都因經濟下行而無奈離場。沙士期間,從事凍肉銷售工作的泉哥突然被解僱,但當年未有家室,又獲得父母體諒,並為他提供經濟援助,至疫情結束後他重新獲聘。

然而,時至今日,泉哥與太太育有兩名兒子,又要供養已經退休的父母,每月單是房租已經讓他喘不過氣,還未計及小孩開學後的教育開支。不過,就算當下肩膀沉重,但礙於面子問題,泉哥也盡可能獨自承受。

餐飲業絕對是疫情下的重災區。(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感覺自己像個廢人,為何年輕時不努力讀書,不去考個專業牌照?現時失業了,發現自己一無是處,沒有公司收留我。」打從2月份開始,泉哥便被要求放無薪假,當他以公司去年利潤豐厚為由爭取底薪時,卻遭上司以「若不滿意,可以遞信走人,公司無任歡迎」而拒絕。泉哥至今耿耿於懷,怪責自己不夠本事,沒能力據理力爭。

他每天起床後,大部份時間都會躲在房間裏,一遍又一遍地瀏覽求職網站,希望找到工作以解燃眉之急。奈何各行各業處於水深火熱,銷售行業尤為嚴重,他在兩個月內已經投出超過50份履歷表,但只有兩份獲得面試機會。

「我沒有專業技能,年齡又開始大,多年來只從事銷售工作,其他技能一概不懂,我怎麼可能鬥得過他們。」泉哥不但歸咎昔日求學不用功,未有及時增值,又怪責自己入錯行,工作技能有限。他透露,受訪前夕,徹夜難眠,擔心連累兒子開學時沒錢繳交書簿費,甚至懼怕未來一段時間都要過着這種渾渾噩噩的日子。

商場內的店鋪十室九空。(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失業人士忌災難化 正面思維有助解困

事實上,去年的反修例風波已給不少人造成精神困擾,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領導的港人精神狀況研究團隊,今年初曾於國際醫學期刊《刺針》發表研究報告指,相對於2014年的雨傘運動,去年因社會動盪而患抑鬱症的成年人多了五倍,出現創傷後壓力症(PTSD)症狀者的比例更多約六倍;合計患病率高達22%,即每五名香港成年人當中,就有一人屬精神困擾者。

新冠肺炎來襲,本港經濟連環受挫,步入回歸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期,失業率由去年第四季的3.7%攀升至今年首季的4.2%,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更把本地經濟收縮的幅度調整至介乎負增長4%至7%之間。無薪假、八折糧、失業潮殺到,打工仔難免人心惶惶,民建聯早前發布一項防疫民調顯示,有近七成受訪者憂慮疫情會令自己或家人失業,另有逾四成人因而出現失眠、心情煩躁、抑鬱等徵狀。

香港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程志剛認為,不少失業求助者自困於情緒風暴,大部份都與「災難化思維」有關,即受情緒困擾人士容易將事情負面化、災難化,並對事情的不確定性過分擔憂。當中較為明顯的症狀是受困擾人士會無意識地將事件的負面影響放大,並認為隨着時間的推移,情況將會變得不可收拾,最終結果定必走向大禍臨頭局面。例如不少失業求助者都會以為失去當前工作,等同難以再覓得新工作,從而延伸至想到自己一輩子失業,甚至想到要申請破產,以致遭到親密伴侶離棄等。

程志剛呼籲,受情緒困擾的人可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及分析,並可學習靜觀等來紓緩情緒。(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指出,求助者不時出現「非理性思維」,這與其肩負的責任有一定關係。不少求助人士都知道失去工作並不等於短時間內會餓死,更明白有其他方式來解決燃眉之急;然而,他們可能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當中男性尤為嚴重,故在「責任感」與「危機」的搏鬥下,容易胡思亂想,害怕因為自己失業,家人受苦。

曾展國說,不少失業人士都會將問題「收收埋埋」,部份更走向極端,例如與外界隔絕。他建議失業人士保持冷靜,並與親朋好友傾訴,切忌孤身面對。同時,他理解不少失業人士短期內未必適應轉變,生活捉襟見肘,行為可能顯得稍為浮躁。他建議失業求助者調整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既能保持一定生活水平,又可以減低各項開支。

若要徹底解決問題,曾展國認為失業人士可嘗試多了解個人長處,思考有何其他出路,不應覺得求職失敗,便等同人生失去希望。至於具體做法,包括「退而求其次」及「參與義務工作」兩大策略。若失業人士未能覓得心儀工作,不妨嘗試其他可接受的工種,短暫獲取收入應急。他指出,參與義務工作亦有助與外界接觸,從而走出情緒陰霾。

曾展國認為,生活壓力並非全由經濟因素主導,故不能以為單靠解決經濟問題,就能處理社區精神健康問題。(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程志剛則認為失業人士要對症下藥,首要任務是改變思維模式,並正向思考問題。他呼籲受情緒困擾人士,不妨考慮向專業人士傾訴,以獲取他們的意見及分析,並學習各種有助紓緩情緒的方法,例如「靜觀」等。其次,他亦建議求助者切忌獨攬責任,否則很容易被情緒擊潰,甚至會增加與身邊人的摩擦。至於具體做法,他認為求助者先要理解清楚,失業其實並非完全出自個人問題,要懂得向家人或朋友傾訴,並在適當時候尋求專業援助。

繼續閱讀︰【精神健康.下】防沙士自殺潮再現 政府切忌忽視心理衛生危機

相關文章:

【抗疫基金.上】被抗疫基金遺忘的一群 藝文界合力自救渡難關

【抗疫基金.下】政府滴漏思維無助紓困 可借鑒台灣失業援助制度

【新冠肺炎】失業潮或再重臨 政府有何應對措施?

上文節錄自第21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4日)《今年的勞動節願望:保就業 保身心健康》。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