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載家國在銀幕上呈現 國慶獻禮片: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下)

撰文:李照興
出版:更新:

這最新的強國夢電影,當然來自一個近年已確立的中國崛起新敘事:沒有強大的國家,就沒有人民。這個「新」,是相比過往主旋律講的國家誕生的內部故事(建國的艱苦/如何在內戰中勝出等),它更在乎的,是中國在世界的立足,以至人民尊嚴自信的由來。換句話說,比起過往的國家內部故事,現在說的是中國的國際形象、中國的領導力。而這種敘事是如何重新灌輸呢?答案在對專業人士的描述中找到,從登山者到客機機長,再到每一項中國近代發明背後的付出者,用他們的個人故事連結到大時代大背景中,便有了一種更親民的新強國敘事。

承接上文:七十載家國在銀幕上呈現 國慶獻禮片: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上)

於是,從《湄公河行動》中開展的模式(影片以真人真事改編,加插誇張臥底元素,講中國警察深入湄公河緝毒及為遇害中國公民討回公道,是中國重建電影中國際身份的一次成功商業化嘗試);再在《戰狼2》中壯大的「民族自燃」(即「燃起興奮」─影片最為「紅色」之段落為手持紅色國旗安然駛過亂中的非洲部落,末段再以一整個屏幕登出中國護照以示國家保護人民之情),都是借主角身份的強大和專業性的成就,去把國力崛起的形象擬人化,並在充滿刺激的動作場面中全盤接軌。

吳京奇蹟可再創?

這套路來到這檔期可再湊效嗎?

因有吳京參演,而在早段被預計為此檔期王者的《攀登者》,由李仁港執導,演出還有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等,成龍客串。說的是中國兩代人攀登珠峰的故事。

1960年中國登山考察隊從北坡登頂,是項創舉,由於當年幾近鎖國的國際關係,並沒有得到廣泛報道。十五年之後,中國再派隊登山,遇到的登山條件更為險峻。用主旋律口脗,影片當然顯示了登山隊員驚人的毅力,以至兩代傳承的教誨,而在刺激的登山特技畫面及各式雪險場景以外,不無重要的是影片的宣傳句:「為國登頂,寸土不讓」。電影講戰勝大自然,挑戰專業人的極限,本來很個人英雄色彩,但在另一個角度看來,當搭上國家榮譽,在自強感而言,它又可以是有點戰狼式。

《攀登者》因有吳京參演,在早段被預計為此檔期王者。(《攀登者》劇照)

在主旋律的核心外,當然還有足夠的商業包裝,雄偉雪山和攀爬時的危險,無疑迎合了近年世界以至中國的攀山攀岩運動潮流,但就人情戲味而言,這片中的一大懸疑點卻是:它其實並不是一部真正吳京式戰狼電影,儘管宣傳上,這部電影似要成就吳京作為票房冠軍另一奇蹟─他主演的《戰狼2》和《流浪地球》踞中國史上票房榜首二位,但在本片中,他甚至不能呈現出如在《戰狼2》 或《浪流地球》那種更容易投入的孤單英雄角色,因為在攀山這事宜上,還真需要團隊才具信服力。但導演及編劇對故事和人情的處理,似乎沒有對特技環境那樣得心應手。

另一部輕型製作的《中國機長》,劉偉強導演,張涵予、歐豪、杜江、袁泉、張天愛等主演,用的個人專業塑造就更明顯,故事同樣取材自真人真事,據2018年5月四川航空一班機的真實事故發揮,當時曾一度成網絡熱門話題,主要是航班在萬米高空飛行時,駕駛艙玻璃爆裂脫落,引致座艙釋壓,該是極為嚴重飛行意外。

記得當年留意到的重點是: 這事卻成為川航公關的驚人反宣傳個案,就是說,本來是一宗機件折損故障引發的對航空公司的不信任危機,不知怎的就被spin成是航空公司訓練有素機長淡定救了全機人的正面勵志新聞!

張涵予(前)在《中國機長》中飾演力挽狂瀾的機長。(《中國機長》劇照)

從大故事而言,接近的當然是美國電影《薩利機長》,在製作規模而言,它可能比《攀登者》更易拍,卻難拍得好,因為主要發生在飛機上,沒有太可發揮的炫目特技(就是震來震去,而飛機外在遇氣流等場面,從外國片到國產片,一直都沒有太好的特技做出過,以致出來的效果像玩具),就只能集中寫機師和眾角色的故事和心態,這些對劉偉強而言,都不是最擅長的一面。

所以,以整體水平看來,《中國機長》更有可能是部「被獻禮」的作品,因為它本來在格局及水準上都不及獻禮片,但在此需要專業人及其動人故事的一刻,不符大製作要求的它適逢其會。就更不用說,其實中國人民對國內航空公司反覆不停的吐嘈和不滿,很難因一宗單獨事件而改觀。

值得留意的是,執導這兩部片的都是香港導演:《攀登者》的李仁港和《中國機長》的劉偉強。李仁港處理動作場面有經驗,可進軍內地市場後,拍片表現未算突出;劉偉強也是久不見佳作,且今次拍的也不是熟手題材。這使總體水平及口碑上,反而是被《我和我的祖國》追過了。

《我和我的祖國》由七個單元組成。(電影海報)

專業人VS普通人

當兩部商業獻禮片由香港導演執導時,由七個故事組成、當中有講香港回歸一段的《我和我的祖國》則沒有香港導演參與。拍香港一段《回歸》(有任達華、惠英紅參演)的是薛曉路,其代表作是《北京遇上西雅圖》。其他六位導演選擇,也刻意跨世代,包括陳凱歌(兼任總導演)、張一白、管虎、徐崢、寧浩、文牧野。當中,最新的代表當然是因拍《我不是藥神》而大紅的文牧野。

由片段小品組成的「我愛─」城市電影不少,但看來這部是在訊息上最為強勢統一的,因它要愛的不是一個城市那麼簡單,而是一個國家,是緊貼原宗旨的命題創作,打正旗號的獻禮。但分別是,今次領導人先休息一下,也不談兩軍對峙,轉而說着小人物、普通人在大時代的細節。

影片中的七個故事,《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及《護航》,按歷史時序分別選了七個中國大事瞬間: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在洛杉磯奧運會奪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2016年11月18日神舟11號飛船返回地球着陸,還有2015年和2017年兩次閱兵。從製作者到時代再到地理的選項,都見到刻意的廣泛化,以試圖加強代表性。

香港女演員惠英紅飾演香港警察。(《我和我的祖國》劇照)

所謂從小民小故事着眼,在較有意味的《相遇》中可清楚看到,男女主角在公交車上相遇,男的戴着口罩,說認錯人。這典故是說當年研製原子彈是國家一級大機密,所涉人員不能對家人親人露半點風聲,直至研究成功,由於是高度機密,參與者名字都不能公開,以至他們成為了真正的無名英雄。《北京你好》則有葛優參演,演一個北京出租車司機,當然不乏連場幽默,可說是七個片段,連沉重的、輕鬆的都調校好了,有不少共同經歷的內地觀眾,觀影情緒當無遺漏被計算並牽引。

這種無微不至的計算,由王菲重新演繹的《我和我的祖國》這主題曲也反映出來。這個被網民評為不夠民族式悲壯的版本,顯得溫柔,較個人化,但也公式化。此曲在香港可能不少人從沒聽聞,但這始自1985年的歌,不算是革命歌曲,卻也曾是唱響中國大江南北的紅歌了。據作者說,過往有《我的祖國》,但他想強調人和祖國,於是有了「 我和」,如果按此引伸,不論原意是否如此,是有點把個人價值注入對國家的歌頌之中。這個「我」的養成,它的主體,在七十年之間,成功了多少?

在片中,直接關乎香港的《回歸》一段,當下香港人觀看的話,想會感慨萬千。故事的細節,是7月1日主權移交升旗典禮上的交接儀式(中方堅持7月1日0時0分0秒升好旗,意味着英方要提早降旗,「等了154年,多等一秒都嫌多」),也涉及任達華飾演的香港鐘表匠對時計精準的堅持,以及到0點,警察集體換警徽的象徵性情節。當對國旗、警察、回歸的感覺,這些年來產生了不少變化,在影片悉心盤算的煽情中,香港一代人或者只能更徹底去懷緬女排《奪冠》那一段,因在我們的記憶中,這個城市好像就是在那一刻,跟這個「祖國」走得最接近。短片中的國內全條胡同街道居民聚在一起留心觀看黑白轉播,當最後一鎚落地,郎平和隊友拍掌互勉,我同時聽到來自香港屋邨間所有鄰里的歡呼聲。那是遙遠的1984年夏天。

《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李照興其他文章:內地電影現撤檔潮 電影業面臨嚴峻考驗【電影節.​一】影響力更替 新四大電影節打造文化平台【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電影規管嚴格 影視文化輸出變得不可能

上文節錄自第18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30日)《七十載家國在銀幕上呈現 國慶獻禮片: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