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土耳其 感受突厥長途車滋味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當今絲路人文風景》一書花了一章筆墨,介紹這個在絲綢之路上、位於歐亞碰撞最前沿的國家。這片大地比較多變,經常更換大王旗,希臘、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多國族都曾在此土地上爭雄,最後插旗的是突厥君主的奧斯曼帝國。撰文:楊映波

相關文章:【絲路歷史】以旅行中見聞 串連出斯里蘭卡與鄭和的波斯情【絲路歷史】波斯文化魅力無限 旅遊書消除異國偏見

作者說,突厥故事饒有興味,它是絲路沿線的族裔,像印度人、伊朗人、阿拉伯人基本仍在原地,最多是擴大了範圍,而突厥人卻縱走長途,走了近十個世紀,而且今天在西進之處仍有一個以突厥(土耳其)為名的現代國家。比較之下,十三世紀橫掃歐亞的蒙古人,在亞洲西部卻沒有維持一個蒙古國。西走的蒙古人去了哪裏?基本上融入了突厥和韃靼人裏。

風景優美奇幻的土耳其,由於貨幣里拉大幅貶值,本港掀起了一股遊土耳其熱潮。(視覺中國)

當然,此突厥與被唐朝所滅的中亞突厥帝國族人並不相同。書中引述了學者C.V.Findley一個精彩比喻:「突厥長途跨洲汽車」(Trans Asian Turkish Bus)。從突厥這個名字出現在中國史籍,到奧斯曼帝國取代東羅馬,近千年的歷史長河,這部由東向西行駛的長途車,沿途停靠很多站(途經當年的突厥帝國、伽色尼王朝、回鶻汗國、哈薩克汗國、帖木兒帝國、奧斯曼帝國),每站都有人上下車,而且把大堆不同行李(如烤肉串、蒙古包、瓷器、波斯風尚、蘇菲派等)搬上搬下。乘客(不同的遊牧族)大部份不管汽車的起點和終點,只想坐一兩個站,感受其中滋味。

土耳其的手工藝人在製作陶器。(視覺中國)

有時汽車壞了,要用路上找來的零件來修理(如波斯的管理制度、伊斯蘭教等)。當汽車到了土耳其時,已經很難說有沒有乘客或者行李是從起點一直到終點的;如果有,又是誰?而這汽車也跟出發時不一樣了,但仍然叫做「突厥長途跨洲汽車」。

像我們今日所說的漢族跟漢武帝時的漢族已有差別,作者要我們以同理心思之,只不過漢族還簡單些,至少從來沒開過長途越洲汽車。書中,作者就帶領我們登上「突厥汽車」,走在絲路主幹道上,由蒙古、中亞草原,進入西亞,再進入小亞細亞,跨過海峽,到巴爾幹半島,感受當地人的掙扎浮沉、乘勢而起。奧斯曼帝國起初只是東羅馬邊上的一個伊斯蘭小國,後來卻滅了東羅馬。它雖然以武力得天下,卻吸收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管治方法,在歐亞交接處雄踞了幾百年,與這片土地和人民已經糾結難分。

熱鬧的土耳其市集。(視覺中國)

歐亞文化碰撞 遊點繽紛

土耳其是在奧斯曼帝國面臨瓜分的局面下冒出來的。由當時官階不高的軍官凱末爾以民族命運號召民眾對抗英法和希臘軍隊,並取得勝利,他後來被尊為國父。他重新打造土耳其族,使土耳其成為只有一個民族的國家,而不是奧斯曼時期的多民族國家。所以,也造成庫爾德人的少數民族身份得不到正視問題,只認為他們是山地土耳其人。

不過,土耳其宗教自由、男女平等、政治與宗教分離,其模式在伊斯蘭世界被稱為世俗主義。遊客在土耳其最直接感受到的世俗化,就是許多女子不包頭巾,許多男子在喝酒。作者曾問導遊,《古蘭經》上不是說不可以喝酒嗎?導遊說,不可以喝的是葡萄酒。當然這只是其中一些社會側影。

土耳其宗教自由,男女平等,遊客可以在這裡感受到現代與傳統的交融。(視覺中國)

土耳其是歐亞文化碰撞之地,了解它的不凡歷史,再看伊斯坦堡的聖蘇菲亞教堂如何變身為清真寺就有趣多了。作者建議我們以羅馬及奧斯曼古都伊斯坦堡作起點,向東向西擴展旅程,將小亞細亞和希臘放在交接面上。奇石林卡帕多西亞那「童話般的煙囪」裏,曾是受羅馬帝國迫害的基督徒避難處;至於以弗所,既有希臘神話最大的神廟,也是耶穌母親瑪利亞終老之處;荷馬史詩中的木馬屠城戰場就在小亞細亞沿海;中部還有古老的赫梯帝國;靠近敍利亞的地方,曾發現一萬二千多年的石陣……可看可賞的各式文化着實不少,在在展現恢宏的歷史長河氣派。

上文節錄自第16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24日)《<當今絲路人文風景》>踏上絲路 多個角度解讀世局》,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書評:

【書評.韓少功】尋根文學健將攜最新力作 回憶不能說的往事【書評.韓少功】故事折射自身 後設小說探問真實與虛構【書評.韓少功】前輩作家遇上網絡小說 兩代人之間會發生什麼?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