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一】影響力更替 新四大電影節打造文化平台
就在6月初,中國的影迷又經歷了每年的搶票「狂歡」,被認為是內地最有看頭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始公開售票。這當然令人回想到,以前香港戲迷搶香港國際電影節戲票的盛況,但不同的是:在內地,現在搶票行動全然搬到手機上。上海官方近幾年似乎花盡心思,配合更強陣容、技術開發和高效動員力,把上海國際電影節變成中國同類國家級影展的唯一王牌——當然,這是以官方舉辦的電影節而言。 但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不同地方民間主導的「半獨立電影節」。
賈樟柯帶頭的平遙國際電影展是其中一股重要新力量,而FIRST青年電影展更被形容為中國版本的辛丹斯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看看這些另類電影節,就知道其實還有很多不限於主流的中國本地創作。它們絕大部份被排除在院線公映的破紀錄、全年6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電影市場以外,但很大程度上,它們才是未來中國電影的驅動力。
如果隨便搜尋一下「中國有哪些出名的電影節」,內地搜索引擎百度跳出來的答案好大機會說:中國四大電影節,包括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長春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視乎搜尋結果,有時又會出現珠海電影節這些今日看來已非常過時的選項。但當中對電影節的理解,其實出現各式各樣的混淆。
這裏說起電影節,筆者指的是具國際性參與、有大規模選片放映(涉及策展專業能力)、舉辦期間有競賽獎項評選,以至包含近年流行的投資項目洽談的多功能平台。
金雞百花這種(1992年把兩獎合一,每年在不同城市輪流舉行)只能算是中國內地的表彰大會,反映官方意志及口味。長春電影節是以城市作根據地,雖說是中國最早的電影節(1992年始,上海是1993年才舉行),但也只有華語片參與,這兩者不算是今次定義的電影節類型,無甚可談。
百花獎是內地最早的電影獎,由刊物《大眾電影》主辦,最早於1962年建立,由該刊讀者投票評選出最佳電影等,但並無頒獎典禮,1963年後中斷,1980年復辦第三届。1981年設立的金雞獎則是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設立於1981年。
如果真要講中國當今具影響力的電影節,值得談的反而應是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展和西寧的FIRST青年電影展。
想必知情電影迷聽到把北京國際電影節也包括在內,會認為是說笑。其實,把北京包括在內更多是作為一個案例來討論,因為它由宣傳到規格,似乎都說明了在首都做國際化文化活動的艱難。譬如今年的宣傳海報被評為美感落後不堪,以為直接去了四、五線城市辦影展,加上北京戲院的分佈實在也不適宜作為面向影迷的觀影平台。
不過作為首都,又是眾多文化產業的基地,北京電影節倒是能吸引一些國際大師來撐場,譬如今年到訪的是德國的雲溫達斯(Wim Wenders)。但總體而言,它並不算是一個讓城市和影迷可以參與的電影節典範。
繼續閱讀:【電影節.二】上海全渠道配合電影節 盛事變城市名片
上文節錄自第16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17日)《中國城市需要怎樣的電影節?》,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李照興的文章:
【電商網紅.一】互聯網消費靠網紅奇招盡出真能贏得市場?【電商網紅.二】網紅促銷或是曇花一現 消費狂歡現不穩定因素【電商網紅.三】網紅也需接受績效考核?數據時代電商遭挑戰【網紅城市】千年古都變潮人據點 內地城市重塑自身形象【網紅城市】過氣網紅城市不過氣 打造新生活想象【網紅城市】審醜衍生低美感社會 互聯網造城或面臨危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