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令和】曖昧的日本人 從「心照不宣」中去把握真實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談了社會問題後,讓我們從國際層面看日本,尤其是它和美、韓、中的關係。眾所周知,日本和美國的關係親密又微妙,看待美日關係,似乎可以分為三層。撰文:馬挺

【平成令和】日本的「劃時代」和「劃時代」的日本

同盟的日本VS孤獨的日本

一曰同盟。戰後,自日本解除了被以美軍為主的盟軍(GHQ)佔領狀態後,五十年代開始,據《美日安保條約》,日本和美國是同盟國。美日同盟一直被奉為日本外交的生命線。

當然,因為美軍可以在日本任何地方駐軍,這也成為日本想要從俄羅斯要回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領土或北方四島)的障礙。俄方的疑惑是如果美軍援引安保條約,駐軍島上,直指俄羅斯領土。怎麼辦?

二曰屬國。日本認為,可以排除美軍駐島的可能性,但事實是,不僅沒有任何法律層面的保證,就是日本戰敗七十多年來,美軍基地還一直佔領着日本大片的土地。駐軍及其家屬享有治外法權,犯罪不受日本法律制裁。

美軍基地自戰後一直佔領着日本大片的土地,引起日本人的不滿。(Getty Images)

更有甚者,日本的美軍基地上空,存在着立體的所謂「橫田空域」、「岩國空域」,地面高度達7,000米以上。這些區域不經美軍允許,民航飛機等不准進入。也就是說,日本對這些區域沒有主權。從經濟、金融、匯率、貿易、國際關係等方面,美國耳提面命,日本俯首貼耳的事例,那就數不勝數了。《三藩市對日媾和條約》簽訂後,日本政府、媒體一直表示,自己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民間「只不過還是個附屬國」之聲,不絕於耳。

三曰復仇。前幾年一次在內地講演,一位資深記者問我:「日本人會不會報那兩顆原子彈的仇?」我答:「一定會的。」並反問:「您怎麼會想到這個問題?」答曰:「昨晚和一個日本記者吃飯……」我問:「那人如何說的?」答曰:「跟你一樣。」

曾有人要與筆者探討日本右翼勢力「反華」,我回答:不必了,日本是不屑於反華的,只不過煽動一下「厭華」情緒而已。因為他們的終極目標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日本人至今仍未忘記美軍投下原子彈造成的傷痛。(Getty Images)

最近,日本連厭華也不太搞了,開始與「盟友」韓國過不去了。日韓關係,自「徹底解決」慰安婦問題的進程擱淺後,徵用工賠償、海上火器雷達照射事件,以及禁止日本的八個縣海產品進口的WTO裁決上告案韓國獲勝……問題接踵而來。轉眼間,竟有人表示「日韓關係零下30度」,更有甚者開始探討「如果韓國是假想敵國」……

日本和朝鮮半島可謂積怨甚深。其實,自古代,就有很多人從朝鮮半島來到日本列島,融入了日後的大和民族,他們被稱為「渡來人」。其實,西渡半島的大和人,再回到日本,也被視為渡來人。

平成天皇多次公開確認,桓武天皇的生母是(朝鮮半島)百濟武寧王的子孫,「這使我感到與韓國的一種親切感」。2010年,在奈良舉行的「平城遷都1300年紀念典禮」,他又表明與平城京(時期)在位的光仁天皇結合、成為下一代的桓武天皇生母的高野新笠,根據《續日本紀》,被認為是以百濟武寧王為始祖的渡來人的子孫,並稱很多移居日本的渡來人「對我國的文化、技術的發展,作出很大貢獻」。

日韓關係自「徹底解決」慰安婦問題的進程擱淺後,進一步陷入谷底。(Getty Images)

對天皇這些話,韓國的媒體反應很大,但日本媒體卻一帶而過,尤其是日本的右翼勢力,對此向來諱莫如深。因為有一部分日本人內心是抱有很強烈的民族歧視的,尤其對來自朝鮮半島的人。

1910年,日本對朝鮮半島強行合併,進行殖民統治。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大地震。

在震後混亂中,謠傳當時在日朝鮮人「放火投毒」,幾千朝鮮人、中國人被暴民虐殺。

戰後六十年代,在美國的強壓之下,日韓兩國締結了基本關係條約。但包括領土、賠償等都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為以後島嶼爭端、慰安婦及徵用工的歷史賠償問題,留下了伏線。

中日關係不是友好關係,今後也不必刻意去追求什麼「友好」。

我在內地大學開課,就曾以《中日不友好史》為題。比如歷史上被作為友好往來的事例,日本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是來汲取中華文化的。但從中國史書上使用的「倭國」、「卑彌呼」等稱呼,就可以看出,其實當時的朝廷並不歡迎他們。

日本派遣唐使往中國,是要汲取中華文化。(Wiki-Commons)

【告別平成】日美關係「令和開年紅」 安倍在隱忍中步步為營

鑒真和尚東渡,被視為是象徵中日友好的歷史性事件。鑒真到了奈良東大寺,被委任為大僧都。開戒壇,給太上皇夫婦、天皇直至尼僧400人授戒。但為什麼八年後,就離開東大寺,另建唐招提寺呢?

實際上是鑒真傳播戒律,觸犯了本土和尚的利益。當時,很多日本人當和尚,目的是為了不交稅。鑒真一到東大寺,就受到日本和尚的欺辱,並被捲入政爭。天皇也沒辦法,只好將他解職,另封「大和上」。賜給他一塊地,讓七十多歲的鑒真重新建寺,繼續傳播戒律。到了近現代史,中日之間,不堪回首的事情就更多了。

友好,作為烘托氣氛,是可以的。但不應該是目的。日本人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2006年安倍晉三初任首相,到訪中國,就提出建立「互惠」關係,而非友好關係。

最近,中日關係再次轉暖。「中日友好」、「學習日本」等等再次甚囂塵上。民間往來另當別論。國家間的外交,還是平淡、冷靜一些為上。

友好,作為烘托氣氛,是可以的,但不應該是目的。中日關係不是友好關係,今後也不必刻意去追求什麼「友好」。(Getty Images)

成功的日本VS失敗的日本

學習日本,是非常需要的。但至少要想到兩點。

其一、學習「日本如何學習」。

日本學習中國,始於一千多年前。當時的朝廷只知道要日本稱臣納貢,而二十幾次遣隋唐使,帶回日本來的是佛教、漢字,還有中國文化、教養和國家治理理念、方式、法律。日本的「律令制」就由此產生。

但至少有兩項重要舉措,日本沒有引進:宦官和科舉。日本人的血統概念和貞潔觀與中國不同。宮中不需要宦官。《源氏物語》主人公源氏少時與母后(其後母)通姦,老後又陷於戴綠帽的恐懼之中。至於科舉,作為中國的選官制度,日本人讚不絕口,認為這是古代中國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有機會參與政治的制度。但日本從來沒有真正實施過。

遣隋唐使把漢字和佛教等帶回了日本。(Getty Images)

日本直至明治時代,官僚階層主要來自皇親國戚。雖有過律令規定的官職官階,但脫逸法令、主要由貴族把持並世襲的所謂「令外官」,如攝政、關白、納言等的人數,要多於「令內官」。

明治維新前後,日本發現學習了上千年的老大帝國正在走向沒落,最後竟然抵不住區區英倫三島的進攻。他們馬上改弦更張,傾倒於(西)洋學,開始擯棄中華文化。這對於一個需要時常面向海外,詮索發展方向、學習治理方式的國家來說,無可厚非。

有人說,日本人不懂得報恩,恩將仇報。殊不知,在大和民族的DNA中,沒有「恩義」。「恩」這個理念是中國傳過去的。並未植根於日本人的意識深層。而且,日本人的所謂「報恩」,主要不是對施恩者,而是要把從「先輩」(比自己資歷深的人)受到的「恩」,再施予「後輩」(比自己資歷淺的人)。再者,日本人在與施恩者的競爭中,把對方擊敗,才是「恩返」(報恩),如大相撲。中國人未必能學到日本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觀念。但至少要想到,一味拘泥於歷史之長短。報恩之有無,沒有實際意義。

日本人會把受到的「恩」,再施予「後輩」。(Getty Images)

日本1886年始創帝國大學(今日之東京大學),以及後來的十來個帝國大學,形成了為日本政府培養官僚的主要教育機構。其人才水準之高,令人咋舌。至今,還可以說,日本基本上是一個由官僚統治的國家。

日本人只選符合自己文化內核的外來事物學習,同時在學習中注重汲取其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改造甚至擯棄其相衝突的部分。

漢字的引進,就是將鄰國中國的語言(孤立語)記錄形態,「硬」穿到了屬於完全不同語系的本國語言(黏着語)身上,形成了現今世界上唯一兼表音表意於一身的語言系統。這是日本人聰明才智的集中代表。

【性蕭條.四】日本「低慾望社會」 性產業卻發展蓬勃

東京大學與一眾帝國大學,形成了日本政府培養官僚的主要教育機構。( Getty Images)

其二、要學習日本的「失敗」。

成功往往是不可模仿重複的,而失敗卻常有很多共同點。中日兩國先後經歷經濟的高速發展期。日本在先,但污染公害的危害,使得日本在之後的幾十年,不知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才使污染得到了基本的治理。日本的公害,還有倫敦的霧霾,當初都是媒體長篇累牘批評的現象。但輪到中國開始高速發展,卻失去了或放棄了「學習」這種失敗的機會。

面對目前的中美貿易談判,日本人往往有一種苦澀的回味。

日本戰後埋頭發展經濟,竟然可以在七、八十年代,總體國力緊逼美國。美日貿易戰爆發,不但把充斥美國市場的日本汽車,砸得一塌糊塗,在底特律還把一名華人錯當日本人殺了。提高進口關稅,援引超級301條款,逼使日本開放市場……國際上掀起了所謂的Japan bashing(敲打日本)風潮。

1985年的廣場協議,逼使日圓大幅度升值。以此造成的「貨幣錯覺」,被認為是造成日本泡沫經濟的原因之一。同時,為了打擊日本高科技,美國更把NEC和富士通的超級電腦等排擠出來;以對IBM進行商業間諜為名,逮捕日立、三菱電機等六名員工;以違反巴統條款為名,責罰東芝;不准日本獨自開發衛星和軍用飛機……

日圓在廣場協議下被迫大幅升值,被認為是造成日本泡沫經濟的原因之一。(Getty Images)

從1994年開始,至2009年左右,美國政府還每年向日本政府提出所謂「改革要求」(The U.S.-Japan Regulatory Reform and Competition Policy Initiative),被認為是從美國利益角度改造日本。其內容是不公開的,實際上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多帶有根本性的變化。

比如,開放超市導致大量傳統小商家倒閉;「人才派遣」自由化,動搖了日本傳統的終身僱傭制;還有小泉首相時代的郵政改革。

以上很多內容,與目前的中美貿易衝突情況,何其相似。從長遠結果來看,這些可能不能都以日本的「失敗」一言以蔽之。但至少是與美國打交道中的「波折」或「打擊」吧?

不過,前些年有推測中國在2025至2030年左右,經濟上將與美國平起平坐。但居然會有人相信,美國人會平心靜氣地等待中國趕超上來!也沒有人「學習」研究一下早年日美貿易摩擦中,美國的策略和日本的得失。

【孤獨死之後】專訪日本「遺品整理士」 收拾了殘局卻難撫傷痛

日本與美國打交道的「波折」或「打擊」,值得中國「學習」。(Getty Images)

憂患的日本VS曖昧的日本

日本是一個沒有「憂患」、「危機」,就活不下去的民族。就像中華民族不談遠景、不談成績就團結不起來是一樣的。

世代生活在受到火山、地震、颱風、海嘯經常關照的島子上,日本民族不但習慣了災害、危機,而且,危機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在他們的意識深層,沒有了危機感,反而會感到不安。所以,忽悠「失去」了多少年,煽動鄰國對日本的虎視眈眈,這都是日本民族之必需。

日本將再次走向孤獨,就像二戰之前。但日本不怕孤獨,因為孤獨才能受到注目。四面環海的自然環境,曾經使他們必須孤獨。從與大陸開始文化交往,也不過一千三百年,而真正的開國,恐怕還要從戰後算起。

日本人曖昧,不講究什麼事情都講清楚。你聽不到關於日本幾十年後將要如何如何,但日本人在很多事情上是講究「心照不宣」的。

觀察日本,其擺在桌面上的,都應該先看作是假的,而其真實,要從其「心照不宣」之中去領會。(Getty Images)

幾十年後,日本人口將大幅減少,總體國力排行將大幅度後退,但每個日本人都明白,在某個時段,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植根於村落文化的日本集團主義精神,不是經過了昭和、平成、令和幾個元號就可以很快磨滅的。

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忌套用自己的固有價值觀。你的理所當然,往往就是別人的理所「不」當然。觀察日本,其擺在桌面上的,都應該先看作是假的(日語稱「建前」),而其真實(日語稱「本音」),要從其「心照不宣」之中去把握。其實,日本人之間的交往,也基本上是只說「建前」,而「本音」則是要你去推測的。

上文節錄自第16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29日)《寫在令和來臨之際 日本的「劃時代」和「劃時代」的日本》。

更多《香港01》周報相關文章:【告別平成・經濟篇】昭和模式神話失靈 凍結了的30年【告別平成・社會篇】女性就業與少子化 經濟崩壞改寫家庭模式【告別平成・社會篇】由紙醉金迷到斷捨離 折射日本人的昭和鄉愁【告別平成・政治篇】兩代首相小泉與安倍 和平隙縫裏尋國族認同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