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人工智能結合生前數據 人類可得「永生」?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悼念親友,你會每年墳前獻花奠酒,三不五時翻閱舊照,還是心血來潮,故地重遊?俄羅斯一名軟件工程師則以手機短訊記錄,結合人工智能(AI)與亡友「通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增強永生」(Augmented Eternity)計劃更進一步,希望用AI來延續智慧。另有科學家正致力保存人腦,讓思想在未來得以上載。興致勃勃的俄羅斯富商Dmitry Itskov揚言,我們在2045年可以化身(avatar)續活。人類是否有望超越肉體,得到永生?

馬祖連科(Roman Mazurenko)交通意外身亡後,朋友討論該如何保存他的記憶。有人建議用他生前的照片印刷巨型書籍回顧人生,也有人說要開個悼念網站。但這些都不合庫耶達(Eugenia Kuyda)的心水。她沉溺於翻看故友多年來傳給她的大量文字短訊,馬祖連科對社交網站不太熱中,因此手機上二人的對話和合照,成了庫耶達唯一可寄託之物。

庫耶達的公司Luka以人工智能開發聊天機械人(chatbot),從而向用戶推薦餐廳。讀着亡友短訊,庫耶達忽發奇想。「她提議,不如試試從Roman生前對話過的人那裏收集數據,模擬他的對話,看看做出來的成果似不似樣?」馬祖連科的朋友Sergey Fayfer回想起觸發事情成型的那天。

庫耶達以人工智能開發聊天機械人,來悼念因交通意外身亡的朋友,這幾乎與《黑鏡》中的情節如出一轍。(Black Mirror劇照)

「通靈」亡友撫平傷痛

最終,庫耶達獲馬祖連科的父母和十個朋友參與。她利用Google的開源人工智能軟件TensorFlow製作了Romanbot,並以生前聊天記錄訓練它以馬祖連科的方式說話。Romanbot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馬祖連科的說話風格,更在互動中藉由機器學習,發展出「自己」的意見。當Romanbot建造完成,庫耶達迫不及待地發問:「誰是你最好的朋友?」程式的回應讓庫耶達彷彿看到故友的身影:「不要流露你的不安。」

這幾乎與Netflix劇集《黑鏡》(Black Mirror)其中一集《Be Right Back》的劇情如出一轍。主角Martha的未婚夫Ash在車禍中喪生。一間公司以Ash的生前通訊記錄,製作能夠模仿性格的虛擬身份,從而吸引Martha付費訂閱。最初,虛擬的Ash只向Martha傳文字短訊,還原聲音之後,還與她通電話,令Martha付更多錢,享升級服務,Ash的人格還移植到極為像真的機械人。不過,Martha愈來愈在意機械人與本尊相異的細微之處,但又無法完全放手,最終將其鎖在閣樓裏。

經人工智能結果生前數據製成聊天機械人,親友得以與死者「通靈」,或可像一些傳統死亡儀式一般,撫慰傷痛並維繫親友關係。(視覺中國)

庫耶達看了這部劇後百感交集:「它(紀念機械人)肯定是未來趨勢,而我憧憬未來,但這是否真的對我們有好處?它是不是一種解脫?抑或只是在倉庫裏放了個死人?」

庫耶達收到的對Romanbot的反應大部分趨於正面。馬祖連科的母親Victoria就頗為受落:「他們延續了馬祖連科的生命,也拯救了我們。它不是虛擬實境,而是『新實境』,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與它相處……兒子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但現在我可以知道更多他的想法,令我有種他仍然在生的錯覺。我很感激這個聊天機械人。」

不少馬祖連科的朋友覺得Romanbot逼真而奇異。Fayfer說:「最令我詫異的,是機械人講的語句真的出自馬祖連科,他真的會這樣說,當我問他最愛什麼,它說Roman,這根本就是他會給出的答案,實在難以置信。」此外,用戶可向Romanbot詢問意見,這是Fayfer在故友生前沒試過的。「有些問題我沒問過他,但當我問它意見,它給出了甚有智慧的人生建議,這令我加深了對這個人的印象。」

聊天機械人成悼念死者新工具,到底是面對還是逃避死亡,因人而異,反應兩極。(視覺中國)

面對死亡還是逃避?

但並非所有人都買Romanbot的帳。馬祖連科的父親就相對平靜:「我有科技背景,知道它只是個程式。沒錯,馬祖連科的用語和反應它全部都有,但要閱讀程式給我的反應仍不容易,有時它會給我錯的答案。」馬祖連科的前同事Vasily Esmanov認為,庫耶達沒有從《黑鏡》中汲取教訓,他在Facebook留言道:「一切都很差,太過倉卒,出來都是半成品,就像笑話。馬祖連科需要紀念,但不是以這種形式。」

庫耶達曾經對這些批評感到不快,後來又逐漸釋懷,因為她發現,聊天機械人的主要作用不在說,而是傾聽:「訊息幾乎都是關於愛,或者一些在他生前沒機會對他說的話。即使它不是真人,仍然有個地方給這些人盡訴心中情。」

能治人傷痛,或也延長痛苦。另一朋友Dima Ustinov提醒:「我們的社會因死亡而痛苦,因而希望得到永生。但這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過程。如果我們利用這個機械人把Roman的故事傳遞開去,其他人或許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但這種令記憶長存的方法,不應被視為可讓死人活過來。」

事實上,庫耶達並沒有將Romanbot視為她的亡友本尊:「它只像是個電子墳墓供你前來悼念,它會助你憶起他如何說話、你與他以往談話時的感覺。有人說建造這種虛擬身份其實是逃避某人已死的事實,我不同意這種說法。相反,我是在面對。」

受Romanbot啟發,庫耶達認為情感才是聊天機械人最大的賣點,於是將之改良成另一手機聊天機械人Replika。(上圖)它號稱能按照用戶的說話和情緒來回應,並會慢慢模仿用戶的說話方式。聊天室形同一本個人日記,讓用家抒發情緒或打發時間。庫耶達聲稱,Replika可加深用戶對自己的了解。Replika於推出首年就有逾250萬名登記用戶,遠遠超過當日餐廳推薦機器人的10萬下載量。

數碼分身日後或可配以虛擬實境(VR)或全息投影(hologram)等呈現,瑞典一家殯儀公司希望以此加強互動體驗。圖為日本公務員近藤顯彥,及他的「妻子」虛擬歌手初音未來。(視覺中國)

「增強永生」延續智慧

數碼永生方式並非只此一家。Eterni.me同樣藉由社交媒體重塑個人虛擬身份,不過未有以悼念親友為賣點:「虛擬身份的角色已被過分浪漫化。它只是圖書館管理員,幫助用戶整理已儲存的資訊。我們沒有要取代任何死者。」創辦人Marius Ursache說。Eterni.me至今只適度推出過一些測試版本,但已有逾42,000人登記輪候正式服務。

也有些公司認為虛擬身份將不限於聊天機械人,可升級至更深層的體驗。「至今,它們只能以文字溝通。說話和影像將是下一步,技術在今天已經存在,聲音方面還有待發展,但這只是時日問題。長遠目標是要讓逝者與親友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溝通。」瑞典殯葬公司Fenix Begravning行政總裁Charlotte Runius說:「你將可戴上VR眼鏡和耳機,感受與逝者日常互動,例如一起吃早餐或在公園散步。看見和聽見,讓你更能感到逝者的陪伴,這是一種更逼真的方式在與他們溝通。」

為了將悼念亡友推到更廣的層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訪問教授拉納馬(Hossein Rahnama)正進行名為增強永生的計劃。他解釋:「所謂增強永生,是指在你健在時累積足夠數據以預測出你的行為,從而創造一個『人格』(persona)。當你死後,這個『人格』仍能持續演進,其他人想詢問時,它可以看到或聽到這些訊息,並像你一樣回應。」

拉納馬要成功,前提是需要大量數據。所以,他認為增強永生將倚重千禧世代(millennials),因為他們無時無刻都在用Facebook和Instagram:「以前做不到,因為你沒有足夠數碼足迹(digital footprint)進行如此複雜的預測。五、六十年後,千禧一代將每人累積數以兆Gb計的數據。這麼多數據可否用來建立預測模型,為你選擇一個在你死後代表你的『數碼繼承者』(digital heir)?」

拉納馬希望增強永生可成就集體智慧,專業人士可以分身提供服務,或擴闊思考,他設想就如可「召喚」列根(Ronald Reagan,)分身,詢問他對特朗普的看法。(視覺中國)。

拉納馬想盡可能記錄我們的一切數據,然後以之製作演算法解答各種問題,形成「新形式的跨世代集體智慧」:「我們的計劃焦點不在於死後的身份,而是建立一個可為集體智慧貢獻的平台。例如你正檢視一份法律文件,而你的律師朋友沒有空,你便可以啟動這位朋友的化身,請教他某個法律字眼的意思。這對每個人來說都將是非常強大而方便的工具,因為人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為這集體智慧作貢獻。」Rahnama透露,有一位沒有具名的大型公司行政總裁正委託他製造一個虛擬身份,希望在其過身後代為擔任公司「顧問」。

拉納馬預期,不同背景的人工智能分身將可擴闊學生視野,因為同一個問題將得到不同角度的回答:「未來將可換上他人的眼鏡,從不同人的視野看世界。例如槍械管制、自由主義、基因複製以至法律糾紛,都可從政治、科學、學術或數據等不同角度思考。」拉納馬甚至設想:「在三、四十年後,我們將可問已過身的科學家或政客問題。試想像我們可以啟動列根(Ronald Reagan)的化身,問他怎樣看待特朗普。」

未來學家及Google工程主管Ray Kurzweil預期,人的肉身在未來將愈來愈不重要。(視覺中國)

備份大腦上傳思想

一些更為進取的科學家則認為「永生」無可避免。未來學家、Google工程主管Ray Kurzweil展望:「我們的生物性質將變得愈來愈少,去到某一個點,生物性質將不再重要。即使生物的部分逝去,也沒有多大分別。」

他預言,人工智能到2029年將與人類擁有同樣的智能,而2045年將到達「奇點」(singularity),屆時人腦將與人工智能結合,智能增強10億倍。成真的話,人的肉身或許不再那麼重要:「我們可用納米科技創造身體,或在虛擬實境中創造虛擬身體,我們將可時不時選擇變換肉身。」

Itskov以2045年為目標,逐步保存和上載人的意識,脫離肉身限制,達至永生。

同好此道的富商Dmitry Istkov因而注資展開「2045計劃」,企圖讓人類思想擺脫肉體而永生。他曾對英國廣播公司(BBC)揚言:「30年內,我會確保大家得以永生。計劃的終極目標是把人的思想轉移到全新的身軀。」

一家名為Nectome的初創公司就希望能備份人類的大腦。他們結合遺體保存技術和人體冷凍,曾成功完整保存豬腦至納米級別,包括大腦連結體(connectome),即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網絡。著名矽谷加速器Y Combinator創辦人Sam Altman認為這是有可能做到的,並已經登記在Nectome的輪候名冊上。Itskov甚至對未來生活已有憧憬:「未來數十年,我預見自己有多個身體,一個在太空,一個像全息投影,我的意識可由一個身體移到另一個。」

上文節錄自第14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28日)《結合生前數據 將思想移至新軀體 AI「通靈」 人類得永生?》。

相關文章:以數碼化身得永生 技術與監管成疑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延伸閱讀:

模糊人類定義 生物黑客的超人類實驗追趕技術奇點 馬斯克:人腦要接駁AI

人腦接駁電腦 將通往怎樣的未來?腦機界面衝擊私隱 人類難與超人類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