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六】減日常生活尷尬情況 讀文言文不如學實務中文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對少數族裔而言,學習中文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應用在生活上。自2014/15學年起,教育局在高中階段提供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科目,以職業範疇作為學習情境的中國語文課程,也是讓同學以中學文憑試中文卷以外的資歷考進大學的途徑之一。課程修讀期橫跨中四至中六,在 2018-20 學年的三個課程分別為「服務業中文」、「款待實務中文」和「商業服務中文」(本學年新增課程),分別由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和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提供。教育局表示,修讀相關課程的人數約佔中四非華語學生人數百分之十,與局方的預期人數相若。此乃《少數族裔上流攔路虎》專題報道之六攝影︰吳鍾坤

林美莎(左)和甘雅迪(右)都是巴基斯坦裔中五學生,周六在港專一起學習「款待實務中文」。(吳鍾坤攝)

甘雅迪和林美莎都是巴基斯坦裔中五學生,來自不同學校,本來互不認識,去年來到港專一起學習「款待實務中文」。和大部分的非華語學生不同,在指定學校讀完小學後,她們入讀了主流中學,真正成為班中的少數。從起初說話也有點困難,到跟華語生學文言文,沉浸在三年的初中課程後,他們還是沒有選擇去考中學文憑試的中文科,款待實務中文課和主流中文課有何不同?甘雅迪和林美莎如何把中文「應用」在生活上?

沉浸在中文的語境中三年後,二人的廣東話對答流利。(吳鍾坤攝)

學文言文成難題 上課不敢提問

在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港專)任教「款待實務中文」的阮麗華指出,課程牽涉到航空及餐飲等不同行業,同學可學到相關業界知識,包括如何待人接物、在虛擬環境下的日常對話。此課程比GCSE難度較高,也可學習到實用的職業中文。

林美莎說,入讀主流中學後,和其他華裔同學一同上的中文課難度比小學時高,學習文言文更是困難。「中學只有我一個係非華語學生,(我)中文好差,唔識講,又唔知點同佢哋溝通。三年後,有咗Form One至Form Three嘅經驗就識講。」甘雅迪用廣東話說。

和其他本地學生一同上中文課三年後,沉浸在中文的語境中,二人的廣東話對答流利。 但到中四時,因為不應考文憑試中文科,便不再和本地學生一同上中文課。

甘雅迪學GCSE的課程準備考試,應考後中五不用上中文課,她選擇每周六來到港專學中文。林美莎仍未應考GCSE,覺得報讀應用學習中文課程,除了能提升中文能力,也對升學更有保障,即使GCSE失手,也可用這成績考入大學。

她們在港專的學習小組實行小班教學,小組只有五位學生。「這裏只有非華語學生,平時在學校有問題想問,也會想這問題會不會太蠢,而且只會問同學,在這裏則可放膽問。」她們覺得主流學校的同學中文程度較高,若其他人都懂,只有自己不懂,會感到尷尬。

阮麗華指出,課堂集中說話訓練,在不同的情景會有小組討論、個人匯報,也會有交流互動。為了增加趣味,也會在課堂播放很多影片,再讓學生討論。「在教材設計方面,也較為貼近業界需要。例如詢問業界人士實況,以撰寫情景設定。教學方面亦務求令學生在接待客人時用得着,故多是真實在酒店發生的狀況,盡量令課程更貼地。例如客人說房裏沒有牙膏牙刷,打電話去前台徵求服務,他們該如何應對。」

阮麗華指在教材設計方面,也較為貼近業界需要。(吳鍾坤攝)

「例如寫作的部分,我們會教寫實用文,例如投訴信、求職信、建議書等,考核他們的中文能力,皆跟他們將來投入社會有關,教會他們如何對待客人。」據考評局網站的評核考卷樣本,寫作評估的要求亦會考核綜合能力,考生須整理對話、資料再寫作,模式與起初文憑試中文卷的卷五部分相近(於2016年起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將原有的卷三及卷五二合為一),但字數要求較低。

問及將來會否選擇款待行業的工作,甘雅迪和林美莎都說是未知之數,但在課程中學到的中文能幫她們掌握更多日常用語,真正把中文「應用」起來。甘雅迪說,以前去餐廳吃飯,若要用中文點菜,很多菜式的名稱都不懂,要用其他方法下單,現時已學懂不少菜式名稱。

甘雅迪指,中文程度有限也曾令她發生尷尬事。(吳鍾坤攝)

「有時本地人會用唔正統嘅英文嚟同我講,有一次去超級市場,佢用英文同我講,我聽唔明,後面好多人排隊,有人話︰『佢喺香港讀書,梗係識中文啦』,佢就用中文同我講,就聽得明。」甘雅迪理解本地人是為她着想才用英語溝通,但她覺得這也是一種不自覺的歧視。「好似當咗你好蠢,唔識中文囉。」

在學校,中文程度有限也曾令她發生尷尬事。她之前想成為head prefect(首席風紀),故參加小組面試。當時老師用中文提問,大部分問題她都明白,只有一個問題聽不懂。

「有一個問題get唔到佢講咩,其他人答到,我都有答,但答咗啲唔係佢問嘅嘢。之後老師都幾明白,唔係考試,都有用英文解釋番要我再答,但好尷尬。啲人望住你,但你答緊啲唔係佢問嘅嘢。」她說報讀了這課程有助減少日常生活的尷尬情況。

林美莎說現時的中文程度仍不是很好,但總算能做到基本溝通。(吳鍾坤攝)

林美莎說她找兼職時也遇過歧視。她在暑假時曾應徵便利店的兼職工作,被問到會不會說中文,她還未開口,對方就說「唔請,唔請」!試過應徵時說稍後通知,後來再問,就被告知老闆不聘用非華語人士。讀了應用學習中文後,可有信心中文程度可以入到大學?林美莎說現時的中文程度仍不是很好,但總算能做到基本溝通。甘雅迪也明白中文水平會限制選讀的科目,也會局限將來的出路。

甘雅迪表示,「其實我覺得視乎課程,讀醫科睇四個core(中英數通識核心科目)加2X(兩個選修科)。之前想做醫生,但最後都入唔到,中文唔係差,只是比其他同學差啲。」

甘雅迪的爸爸思想較傳統,表明若她無法入讀大學修讀較專業的學科,不想她出來工作。「做sales或餐廳要跟很多人接觸,老師只是跟同學(接觸),醫生也不會有很多人去看。他們不想我做一些public jobs,出來要接觸很多人,覺得這是不好的工作。住在香港,他們想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證明自己是巴基斯坦人。」

正視第二語言教學 銜接主流課程

應用學習中文課的出現,是否因為「學習架構」在中學推行時未臻完善,令大部分學生無法回到主流中文課,而有需要補足的地方?港專應用學習課程主任簡威南指出,這個課程的目標是幫助非華語學生在香港生活和工作,他以本地的DSE課程作類比,指有學生較需要職業導向的課程,應用學習課程發揮的功能很重要。

「不會有一套完整的系統能滿足到所有人的需要,總有一些課程要照顧少眾的能力、興趣,幫助他們升學就業,這是應用學習課程的作用,包括應用學習中文科。」

對於非華語學生,各教資會資助院校會在特定情況下,接納其他中國語文科考試的資歷,包括GCSE、GCE、IGCSE和應用學習中文。特定情況是指學生在接受小學及中學教育期間學習中國語文少於六年;或學生在學校學習中國語文已有六年或以上,但期間是按一個經調適並較淺易的中國語文課程學習,而有關的課程一般並不適用於其他大部分在本地學校就讀的學生。

教育局及教資會表示,未有保留非華語學生應考文憑試、GCSE及GCE等與中國語文相關科目的詳細成績資料,亦沒有保存非華語學生在文憑試考獲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一般入學要求的人數。然而,近數個學年入讀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的非華語學生當中,約有一半人數並不是經聯招的文憑試取得學位。

平等教育機會有助青年向上流動,入讀大學只是少數族裔能否向上流的指標之一。若然政府推出「學習架構」的目的是希望少數族裔能夠融入主流中文課程,以及融入香港生活,增設其他中文資歷固然重要,但設計一套真正能以第二語言教學的中文課程,讓少數族裔一步步銜接到主流課程,也是政府責無旁貸的重任。

上文節錄自第13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2日)《少數族裔上流攔路虎 中文?「聽說讀寫」皆難!》專題中的〈按程度跨級分組 調適學習差距〉。

相關文章:【少數族裔.片】中文成向上流攔路虎 「聽說讀寫」教學皆難【少數族裔.一】中文阻向上流 尼泊爾女生用英文執教鞭【少數族裔.二】學習中文起點不同 教學模式須不斷調整【少數族裔.三】中文程度不一 跨級分組教授事半功倍【少數族裔.四】土生土長巴裔生考上社工系 讀到大學就有出路?【少數族裔.五】學中文由拆字起 方塊字也可串出來​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