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以數據定勞福政策成效 然民間疾苦豈止一堆數字?
現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是2001年政府推行的「整筆撥款津助制度」(Lump Sum Grant,LSG)的主要推手,它改變了政府歷來對非政府機構實報實銷的資助制度。然而,該制度已經推行超過17年,屢屢為人詬病,近年要求全面改革的呼聲高漲。回顧羅致光投身「熱廚房」這一年半的政績,包括取消強積金對沖、增加侍產假、公共年金計劃、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等,驟眼看「勞福廚房」似乎搞得有聲有色,但公眾卻不太買帳。羅致光局長求理性、講邏輯,玩盡數字游戲,但民間疾苦他又怎麼計算呢?
「160多個機構,不是有160多個羅致光。那些人不能像他那麼客觀、那麼理性去解決問題。」工黨前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國柱則認為,LSG的崩壞,本質上是各個機構的「人治」管理問題,因為該制度不是沒有規矩,而是有一個不公道的規矩。
張國柱指出,羅致光的確精通數據、了解數目加減,但忽略了「人性」這個基本考量。羅致光認為,制定政策時,並非不考慮人性,只是他相信「性本善」,只要制度夠完善,人就不會做不了。但現實情況是,LSG的不公道,盡情地釋放了人性醜陋的一面,從而呈現出這個制度最壞的那一面。張國柱說羅致光「失算」了:「當你太理性的時候,你會忽略某些東西。」他認為,以前的規管確實過於死板,但目前的LSG卻是完全「無王管」,陷入「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導致社福界面臨「一係好死、一係好亂」的局面。他質疑:「為何沒人能站出來,拿個中間位、做一個持平?」
在張國柱眼裏,羅致光是一個problem-solver,出發點都是想幫人解決問題——當他在民主黨就幫民主黨解決問題,在業界就幫業界解決問題,而現在在政府裏面,就自然而然是幫政府解決問題;他的「做」與「不做」,以及「怎樣去做」,皆取決於政府的價值判斷。
「我覺得任何團體、或者政府都有條線的,我覺得他是在那條線上面盡力去做。當然,他能不能突破那條底線,就要看他能不能看到政府的問題、想不想去突破政府的底線了。」張國柱稱,他無法揣測羅致光的從政心理,但始終相信,做官也好,做學者也罷,都不可以「離地」。他早年在羅致光議員辦事處做義工時,就經常勸對方:「你不要活在一個你想像中的世界,要去跟前線的社工傾吓。」他強調,要親身去聽,不要以第二身、第三身的身份去了解。
玩盡數字遊戲 民間疾苦怎計算?
回顧羅致光投身「熱廚房」這一年半的政績,包括取消強積金對沖、增加侍產假、公共年金計劃、安老服務計劃方案、檢討政府外判服務員工保障等,驟眼看的確比往屆局長更有建樹,難怪他會在網誌上表示,「在2018至19年度的社會福利經常性開支預算,單年的增幅是21.3%,是史無前例,可一難可再。」然而,「勞福廚房」看似搞得有聲有色,但公眾卻不太買帳,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民調結果,市民對羅致光出任勞福局長的支持率淨值,就由2017年7月的約43個百分點,下滑至2018年10月的約25個百分點(圖)。
羅致光雖是公認的勞福政策專家,但在處理貧富懸殊、退休保障及最低工資等方面的表現,卻差強人意。他上月撰文批評公眾比較堅尼系數的方法有誤,又強調扶貧措施具一定成效,然而,無論他怎樣以學術來詮釋數字,經政府介入後的堅尼系數,只較干預前下跌12%,比英國、美國及澳洲的30.6%、22.8%及30.2%低得多,可見力度仍然不足。在安老問題上,他表明全民退保無助解決長者貧困,但就力推基層無力參與的公共年金計劃,繼續忽視草根所需。至於他在民主黨時已反對的最低工資,當勞工界批評政策實施7年都未能追上通脹時,他就只顧引述數據反駁,完全漠視最低工資根本不能保障基層基本生活的事實。
政府近日被指為興建公務員學院而逼遷觀塘展亮技能發展中心,事件再次令羅致光備受爭議。他否認「搶地」、「殺校」等批評,又辯稱沒有諮詢是基於政策要保密,並承諾會妥善過渡展亮學員,但未有任何重置細節。羅健熙對該回應感到十分失望,質疑其說法「講唔通」,認為若按照羅致光往日的思維模式,想想會有什麼反對聲音、思考如何令政策推得更順暢的話,就不至於此,「大家都唔知道你有幾真,係咪我鬧得你多,所以你就頂住先?」
據羅健熙觀察,羅致光特別介意社福界對他的批評,從他在立法會的表現和回應社工集會的反應,都看得出他是真的不高興,而他那種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態,就更容易造成摩擦、深化矛盾。對於羅致光總是喜歡「用數據說話」的做法,羅健熙也不以為然,因為對方經常突然大拋數據,一般人一時間根本難以消化,而他也沒有給予公眾足夠的時間去理解他所表達的想法,外界的觀感難免會演變成——羅致光如何運用數學天賦,將政策成效玩弄於股掌之中。羅健熙不禁感慨:「你幾叻都好,你無辦法識得令人知道你講緊乜嘢,咁你就做唔到嗰樣嘢,難聽啲咪叫做『失敗』囉!」
延伸閱讀:曾為民主黨大腦 現成不知民間疾苦局長 眾人這樣看羅致光【左右迷思 ‧ 1】從羅致光的「忽視基層」看泛民精英的理念缺失【左右迷思 ‧ 2】「跨階級路線」是左右逢源,還是自欺欺人?【左右迷思 ‧ 3】勿讓「政策討論」沉淪 勿令「政治質素」墮落【01周報社論】以美台經驗為鑑 港人追求民主豈能僅憑熱血
上文節錄自第13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2日)《掌勞福卻被嘲不知民間疾苦 羅致光聰明反被聰明誤?》。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