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曾為民主黨大腦 現成不知民間疾苦局長

撰文:梁艷明
出版:更新:

「若沒有這20年約96萬持『單程證』的新來港人士,今天的香港人口其實會少74萬,勞動人口便會大約少40多萬……」他反駁單程證致20年增百萬人口的評論;「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低薪全職僱員的平均每月就業收入,較最低工資實施前上升了55.8%,在扣除通脹後實質升幅達到23.3%。」他反駁最低工資「跑輸」通脹的說法;「要評論政府的政策,便不應只提0.539(稅前),而要看0.473(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他反駁只看政策介入前的堅尼系數比較。論數學,在特首林鄭月娥班子裏,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敢認第二,沒有人敢認第一;其智商超過160(等同霍金、愛因斯坦)、勝過99.98%的普通人,分析政策時最喜歡講數字、談邏輯。從民主黨「大腦」搖身變成特區高官這一年半,羅致光的支持率淨值,由獨佔鰲頭的42.6個百分點,下跌至25個百分點,公眾對他有讚有彈有存疑——究竟這個曾任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及多項扶貧公職,如今被斥「不知民間疾苦、忽略基層問題」的勞福局長,是怎樣煉成的?

「我覺得整個民主黨裏面,最能影響政府決定的,不是立法會議員,而是他(羅致光)。」民主黨副主席羅健熙如此形容亦師亦友的羅致光。羅健熙2003年入讀港大社工系正是羅致光的學生;至2006年畢業前半年,他更曾就應否馬上從政請教羅致光,後者建議他先爭取經濟獨立,再多讀點書,做好從政的準備。然而,羅健熙最後並沒有聽從羅致光的建議,而是直接加入民主黨,與羅致光由師生變成黨友。

羅健熙對香港民主政治的未來仍深感悲觀。(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羅致光是民主黨創黨成員,主責政策研究、選舉策略及數據分析。羅健熙還是黨內無名小卒的時候,最喜歡旁聽羅致光與其他黨友討論政策,因為羅致光非常「熟書」,對政策細節瞭如指掌,而且範疇廣泛,絕不局限於社會福利。「他討論的時候可以很輕鬆、很迅速回應大家存疑之處,永遠是最well-informed(非常熟悉)和最well-prepared(準備充足)的那一個。」羅健熙說,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方的思維模式——他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政策推行的阻力在哪裏、如何解決這些困難、如何回應他人的質疑、如何讓政府更加容易接受等等,「他是很能影響民主黨政策的一個人,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稱他為『民主黨大腦』的原因。」

或許是基於對羅致光的了解,羅健熙對他於2017年7月退出民主黨而出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並不意外,「他一直都想為社會服務,現在只是將自己堅持的理念在政府裏put into practice(付諸實現)。」羅致光去年接受馬會雜誌《駿步人生》專訪時透露,他原本在香港大學修讀經濟與統計,畢業後擔任滙豐銀行程式編寫員;三年後重返校園,轉讀社工,冀將來從事社會政策研究工作,想令所投入的時間得到更大的社會效益;至於獲林鄭月娥邀請加入政府前,他只用了「一至兩秒」去考慮「自己值不值得做,適不適合,社會需不需要我」,沒有太多掙扎。

羅致光曾任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及多項扶貧公職,如今被斥「不知民間疾苦、忽略基層問題」的勞福局長。(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無視社工苦況 死攬一筆過撥款

在黨友眼中,羅致光在教書育人、政策研究等範疇上,確有過人的本領;然而,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卻有不一樣的看法:「我懷疑他(羅致光)一天社工都未做過!他只是『紙上社工』!」他認同羅致光的學術造詣,但對其實踐經驗有所保留,認為他不能貼近前線社工的心聲。

1988年,羅致光僅僅用了21個月,便完成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社會福利哲學博士學位,而一般人要用七年。張超雄就用了七年時間,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哲學博士學位。他用「最具功能性」來形容羅致光:「我相信他是『超快』讀完。你要什麼,我就給什麼。你要『彈性』,我就給你『彈性』。計過數,沒問題,(便覺得)這個制度就是好的制度。」

張超雄認為羅致光「市場為本」的思維影響了整個社福界的「生存法則」。(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張超雄所說的「制度」,是政府在2001年推行的「整筆撥款津助制度」(Lump Sum Grant,LSG)。當年時任立法會議員羅致光與時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拍住上」,羅在立法會投下贊成一票,成為LSG的主要推手,改變了政府歷來對非政府機構實報實銷的資助制度。

LSG原意是給非政府社福機構自由運用,以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調配資源,但事實上,它卻陷入「社會福利市場化」的困局。由於撥款有限,社福機構不但不敢拓展新業務,聘請新人時亦會盡量壓低薪金以減省成本,更有機構「肥上瘦下」,嚴重影響人手編制,大大減低服務質素、發展和穩定性,與社會服務應以質素、需要和「以人為本」等最基本原則相違背。

張超雄早年在美國任職社福機構高層時,已經歷類似LSG制度之苦,回流後不久,就親眼目睹LSG如何重蹈美國社會福利制度亂相之覆轍,為業界帶來沉重災難。張超雄於是放棄美國國籍,參選2004年立法會功能組別,想挑戰自1995年起一直任社福界議員的羅致光,推翻一筆過撥款;不過,羅致光當時以專注學術工作為由,放棄競逐連任,張則擊敗社聯方敏生及社總張國柱,晉身議會。

今年5月,數百名社工集結在立法會外,要求當局改革LSG,羅致光(中)到場回應時,被指態度高傲。(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雖然張、羅無緣在選舉論壇正面交鋒,直至今日,兩人仍經常在不同場合「駁火」。張超雄認為,LSG是社福界的「萬惡之源」,這套制度令所有機構只想着如何生利、搶客和爭取更多資源和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機構只有不斷膨脹才不會讓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這就是市場的定律。機構如此,政府亦如此。」他說,正是羅致光這種「市場為本」的邏輯思維,影響了整個社福界的「生存法則」。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會長倫智偉認同有關說法。他形容,LSG令整個社福界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看重金錢資源而忽略素質。倫智偉提到,當年羅致光曾經參加過反對LSG的遊行,又撰文列舉五大推行條件,包括要有機制協助機構面對薪酬攀升的經濟困難、提供培訓協助機構建立完善的財務及人手管理制度、釐定員工薪酬制度時要有員工的參與等等,並在立法會表明,「未成熟的構思,例如整筆撥款和競投合約制等,就不應該匆匆推行。」然而,羅致光卻在有關前提皆未滿足的情況下,投下支持一票,而該文章也隨着他離職港大而「被消失」了。

倫智偉形容LSG令整個社福界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看重金錢資源而忽略素質。(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LSG推行逾十七年來屢屢為人詬病,近年要求全面改革的呼聲高漲。今年5月中旬,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舉行「優化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檢討」公聽會時,逾500名社工集結立法會外,要求當局正視業界聲音。「被迫」到場與示威者見面的羅致光,面對「噓聲」時回應稱:「相信大家不太想聽到說話,不如我回去開會……多謝大家噓我。」

倫智偉批評羅致光太過「陶醉」於自己有份促成的LSG,甚至到了「頑固」的地步。他認為,羅致光有學者的知識,但沒有學者的風範,更沒有勇氣糾正以前犯下的錯誤。社總副會長張志偉則補充:「羅致光認為財務管理做得好,事情就能做得好,但顯然他這個mindset(思維方式)並不符合業界期望。」

延伸閱讀:【解構羅致光】以數據定勞福政策成效 然民間疾苦豈止一堆數字?【左右迷思 ‧ 1】從羅致光的「忽視基層」看泛民精英的理念缺失【左右迷思 ‧ 2】「跨階級路線」是左右逢源,還是自欺欺人?【左右迷思 ‧ 3】勿讓「政策討論」沉淪 勿令「政治質素」墮落【01周報社論】以美台經驗為鑑 港人追求民主豈能僅憑熱血

上文節錄自第13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2日)《掌勞福卻被嘲不知民間疾苦 羅致光聰明反被聰明誤?》。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