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居時代.一】生存以上 港台青年如何以共居改變空間?
繁忙的城市生活,人與人之間疏離卻又擁擠。疏離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擁擠的是遍尋不到可以喘息的空間。對於剛出社會的港台年輕人而言,擁有自己的獨立房間,可以招待三五好友的寬敞客廳,既能建立密切的鄰舍關係,也能保有舒適的自我空間,是觸不可及的美夢。台灣青年受限於低薪及缺乏保障的租屋環境;香港年輕人則面對高不可企的房價及輪候不到的公屋。港台青年能夠生存,卻奢談生活。在台灣,一群青年提出疑問:「人生精華歲月裏,除了生存以外,還能有怎麼樣的生活?」於是,這群青年組成玖樓團隊翻修老房子,注入發源於北歐的共居概念,共同營造青年的理想生活空間,並與政府合作開啟「青銀共居」實驗,以官民合作模式,努力摸索社會住宅這片新領域。香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大量興建公屋,對「共居」和「官民合作」概念較陌生。在居住問題嚴重的香港,台灣玖樓的經驗能否成為緩解居住問題的其中一帖藥方?
2015年,三位畢業於台灣大學的學生創立玖樓團隊,起初他們單純享受在外租房子、招待不同朋友的樂趣,但在租屋過程中,他們發現台灣租屋市場不夠健全的問題,遂萌生當「二房東」,為台灣青年提供「有居住品質租屋」的創業想法。
台灣勞工陣線收集2018年4月24日至5月11日台灣六都(六個直轄市)租屋網的公開資料調查發現,若以各都租金中位數和全台薪金中位數計算,六都的租金佔薪酬比例為23.9%,台北市更高達58%,遠超過國際常見的「30%租屋原則」(租金上限不超過薪金30%)。此外,台灣勞工陣線也指出,基本工資所得者面對三大居住困境,包括廉價租屋數量不足、高風險居住環境及將特定人士(如單親家庭、低收入戶、單身中年男性等)排除於市場的居住限制。
玖樓目前共管理18處公寓單位,並在其中展開共居實驗,多數公寓位於雙北市(台北市與新北市),並吸引新北市政府合作推行「三峽北大青銀共居計劃」、「永和國光青年共居計劃」。玖樓創辦人之一柯伯麟說,「台北房價愈來愈貴,年輕人領20、30K(台幣,下同),甚至40、50K,很難把薪水投進去買房子。」玖樓團隊觀察到,其實台北市有很多空屋,大概有60,000戶,而當中一半以上為30、40年屋齡的公寓。柯伯麟指出,其實這些房子多由年事已高的房東擁有,這些在市區的房子可能在等都市更新,或是起家厝。
註:起家厝(台語)指人生中第一個成家立業買的房子,發迹的祖厝。由於風水關係,即使不居住,台灣人通常也不會賣掉,避免影響家族的運勢。
「我們跟屋主合作的方式是,我來幫你管理市區的閒置房屋。但我們不會把屋主視為普通的屋主。」柯伯麟表示,他們視屋主為社群的一份子,「像我們這樣的公共空間,屋主隨時可以回來,跟室友互動或分享故事。屋主的子女可能移民或在外成家立業,他很想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在做什麼,有沒有一些是他可能參與的機會。」
因此對玖樓而言,他們所做的不僅是當二房東,無論是為握有餘屋的房東改變收租過活的模式,或是為到城市拼搏的青年提供棲息之處,都是為了創造可拉近人與人距離的生活場域。
當問到玖樓的租戶一般會住多久時,柯伯麟透露,玖樓的租屋合約相當彈性,更可短租一個月。「因為我們發現全球化社會快速流動,有些人可能不會在一個地方待很久,三個月後去上海,過幾個月可能去東京。可否針對這群人提供一個彈性的租約?我覺得可以做這樣的事情。」
連結各方青年 室友成為朋友
來自宜蘭的青年楊智強是台灣的獨立記者,採訪足迹遍及非洲、東南亞。他需要在各地短居,因此玖樓提供的服務正合乎其工作與生活形態。一年前,他曾在台北市中心的玖樓短住三個月。玖樓的營運模式亦鼓勵長租,以享租金優惠,若只是短短幾個月的租期,租金會稍高。租金並非玖樓的賣點,能從共居生活建立社群關係,才是玖樓的核心目標。
楊智強說,「(玖樓)比較讓人卻步的地方,是價錢沒有壓到很低,但比較特別的地方是跟單租雅房、套房相比,會有室友,不需要自己去找四、五個人住一層,搬進去就可以認識很多人。」
當時,楊智強的室友有台大醫學系學生、軟件工程師、律師等不同背景的青年,有次楊智強需要採訪律師,他的律師室友也幫了很大忙。他認為,能認識不同背景的朋友,是玖樓這平台的可貴之處。
不過楊智強坦言,玖樓的服務仍有尚待改進之處。玖樓在台北市和新北市多處提供租屋服務,每處公寓單位的租金、設備、裝潢不盡相同,因此用戶會有比較的心態。楊智強表示,他和室友曾反映,雖然他們付出的租金和另外一些玖樓單位差不多,但在家具、裝潢上卻有落差。
楊智強因工作需要長期出國採訪,短住玖樓三個月後就離開,故不曉得之後情況有否改善。不過他也理解當時玖樓管理層的難處,「那時候他們人手不夠,還在擴張時期。」
對於住在玖樓的收穫,楊智強認為是認識了一群有趣的朋友,每當他回台都有聯繫,「我覺得玖樓有達到他們的初衷,達成讓我們成為朋友的目標。」
依據屋主預算 構建共居空間
對於共居房屋風格不一,柯伯麟稱這與屋主的合作模式有關。玖樓有18處管理的公寓單位,各處公寓單位的裝潢是自行設計,玖樓不具有公寓的所有權,公寓的裝潢設計品質,都是依屋主能付出的預算成本來訂定,因此每處公寓的裝潢風格不盡相同。
根據玖樓官網,玖樓既提供適合安靜居家生活、僅四至五人共居的寧靜公寓,亦有講究社群互動、最多可容納八人的社群公寓。對於玖樓未來的發展,柯伯麟表示,他們正籌劃「萬華復興計劃」。「復興旅社」是一家在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的舊旅舍,玖樓團隊正與第二代屋主合作,將這間可容納上百人的旅店,改造成年輕人入住的共居空間。柯伯麟期望未來此類較大規模的共生空間,也可收窄各玖樓公寓的差異性。玖樓推動「萬華復興計劃」,既希望令落寞的萬華地區有年輕人入住,以活化社區,也期望能在這時代證明,老房子的重生可以跳出開設咖啡館、文創商業空間的想像。
此外,在2018年6月27日台灣首項保障租屋的法律《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實施前,台灣租屋市場缺乏保障,許多房東逃稅而令租務市場淪為黑市,玖樓團隊也希望藉此鼓勵房東合法繳稅。柯伯麟透露,玖樓團隊一直想把這種地下經濟枱面化,但很多時候屋主不繳稅久了,要求他們繳稅成為門檻。玖樓團隊跟會計師合作,為屋主提供專業的繳稅知識,並透過溝通,讓屋主慢慢接受。
台灣剛起步摸索社會住宅,台北市與新北市政府不約而同地以近年熱門的「社區營造」概念籌劃青年住屋政策,而新北市政府更在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開啟首個官民合作的青銀共居實驗。
新北市城鄉發展局科長鄭健志表示,空屋有很多類型,有一種是剛蓋好在發展商手上,不急着賣;另一種是投資客不想出租,看準市場行情才拿出來賣,這兩種類型的空屋較難進入租屋市場。此外,還有一種類型,房東長期不在這城市,或在國外工作,必須委託他人管理,這正是玖樓主力營運的模式。
玖樓通過新北市政府的公開招標,合作推出三峽北大青年社會住宅青銀共居計劃,以及新北市永和國光青年住宅。前者是較具社會意義的實驗性計劃,讓年輕人與長者共居,探索未來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後,獨居老人如何安樂度過晚年。
鄭健志透露,三峽的青銀共居計劃有68人報名申請,當中15位是長者,53位是年輕人,經篩選後,有三位長者與七位年輕人入選,並已在今年3月開始為期半年的第一階段入住計劃。鄭健志認為,目前計劃尚算成功,十位住戶都願意續約多住一年。
永和國光青年住宅原為警察宿舍,閒置了一段時間後,新北市政府將其重新活化,除保留警察局行政辦公室外,亦設有社區活動中心,二、三樓則為住所,是新北市政府鼓勵住戶參與社區營造的地方。
永和國光青年住宅可供十人共居,有意入住的年輕人必須提交社區回饋計劃,經審核後才能租住。鄭健志觀察到以往經抽籤方式入住一般社會住宅的年輕人,會覺得政府有「義務」幫助青年。他感嘆,「我們認為政府應該幫助年輕人,其實年輕人也要負擔一些責任,所以我們考慮用共居的方式試試看,不用抽籤,只要提出自願回饋的計劃及想法,義務協助政府推動社區活動,打好社會住宅跟社區的關係,也希望社區不會排斥社會住宅。」
註: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到7%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達到20%則為「超高齡社會」。2018年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預計,2026年台灣將會邁入「超高齡社會」。
目前,玖樓和新北市政府有相關的合作項目,暫未與台北市合作。但在台北市長柯文哲訂立的四年兩萬戶公宅(公共住宅)的目標下,也推出相關的政策措施。
台北市政府近年推出「青年創新回饋計劃」,在新落成的松山區健康公宅撥出10%住宅,讓有才華的「斜槓青年」申請,只要獲選成為住戶,就能優先挑選想入住的任何樓層單位,惟條件是必須以自身的專業或創新提案回饋社區。
與新北市永和國光青年住宅不同,台北市松山健康公宅是開放予公眾申請及抽籤入住的公宅,即使通過「青年創新回饋計劃」的「斜槓青年」成功入住,也不會提供租金優惠,還得付出更多時間回饋社區,如照顧幼兒、提供法律服務或參與親子共學堂等。無論是民間團體或公營部門推動的青年共居及青創回饋,都重視青年人是否樂於分享,並把青年視為社區繁榮的重要推動力。
共居公寓湧現 官民合作契機
玖樓團隊推動的共居公寓及與官民合作的青年住宅,能否解決台灣青年的居住問題?答案或許不是肯定的。鼓勵住戶長住的玖樓,其短期的租金甚至比市面高。但玖樓鼓勵租屋市場地下經濟枱面化,並為台灣社會帶來不一樣的居住模式。玖樓的租客有嚮往社群聚居生活的年輕人,尤其是在全球化時代下於各國短期移動的青年freelancer。此外,玖樓也開啟了官民合作、社區共榮的多種可能性。
「其實,我們真的不需要再蓋那麼多新房子。」柯伯麟認為台灣中央或地方政府有許多閒置空間,即使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蓋的房屋,也可以透過整修活化再使用。如果不發展成商業、文化園區,是不是能夠滿足「住」的需求,並提供多元選擇?這是玖樓在未來與政府合作時希望能夠推動的方向。
上文節錄自第12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3日)文章《港台青年共居時代 實踐共享理念 官商之間加「民」》。
【共居時代】系列相關文章:
生存以上 港台青年如何以共居改變空間?分享的不只房子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注入服務元素公屋到居屋之間 活化工廈實驗青銀共居寸土寸金的香港 能否實踐共居價值營造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