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親職.二】價值觀不同致家暴 兩家輪流居住 孩子無所適從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在現代大都市,離婚並不是新鮮事,也似乎只是兩個人的事,但如果有子女的話,尤其是未成年子女,聽起來卻複雜得多。孩子需要爸爸媽媽,如果孩子無法在一個健全的家庭中成長,但仍能同時感受到父母的愛和照料,是父母分開後的理想狀態。然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哪一種撫養模式對子女最好,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共享親職系列之二)

【共享親職.一】單親家庭成長的單親媽媽:想前夫多跟子女多見面

從雙親到單親,離婚後除了生活上的不同,子女教育及情緒上也有明顯的改變。現時,離異家庭主要由父母其中一方養育及照顧子女,即使另一方有探視權,部分關係惡劣的父母也難以好好溝通,反而令兒女變成磨心,要「共享親職」並不容易。

養育孩子是一輩子的責任,子女的成長環境影響着他們的價值觀建立,不只是如何看婚姻、家庭,也關乎到對自身的看法及性格的改變。現時社會上共享親職教育及輔導支援仍不足,要立法推動「共同父母責任模式」、「以孩為本」的服務不能單靠現時全港只有一家的探視中心去提供,而是專責的離異家庭中心。

現時很多離異父母關係惡劣,難以再就子女事宜一同商議。(資料圖片)

管養方式分歧 導致關係惡劣

美欣(化名)和前夫分開的主因,就是兩人對女兒的管養模式有嚴重分歧,後來更因此發生了兩次家暴,關係已無法修補。他們只育有一個小孩,現時差不多六歲,多次因為照顧問題吵架,前夫無心去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在第二次家暴後,她終於決定分開。

照顧女兒的責任不只在他們夫婦身上,前夫的父母在他們二人上班時負責女兒的起居,兩老雖然疼愛孫女,惟管教方式差異太大,常令她和前夫爭執。前夫第一次打她,正是因為對方的父母。「那次是因為我覺得他父母有問題,坦白跟他說,他覺得我不尊重他的父母,便發生家暴。」

第二次則是因為前夫自行決定為已讀全日制幼兒班的女兒轉校,把學券和身份證明文件等收起來,為了讓女兒在下午留在對方父母家中,雙方再吵起來。後來他大發雷霆,在女兒面前,扯着她的手腳,把她拖離家門。「我知道不解決問題的話,一定會有第三、第四次,就跟女兒回我母親家去住。」美欣希望跟對方好好溝通,但對方卻只為了自己和父母,自行決定女兒的一切事務,她作為母親卻無法跟他商議。後來前夫更在學校把女兒帶走,還叫她「準備收律師信」。

離婚後父母雙方無法合作,也影響子女的價值觀及性格建立。(鄧倩螢攝)

由於對方根本不願協商,兩人很難再溝通,最後法庭判處她擁有管養權,女兒跟她和母親共住。前夫則申請了在平日每周有一天及每月有三個周末的探視權,是最長的探視時段。二人之間的矛盾卻仍未能梳理,管教上的分歧仍存,對方更事事挑剔,總指摘她對女兒不夠好,照顧得不夠周到,二人關係惡劣之餘,也影響到小孩的性格建立及心理健康。

兩家輪流居住 孩子無所適從

「女兒在我面前不會太放肆,我管教比較嚴厲,不會讓她在街上到處走,在家中也不會讓她亂跑亂跳;但在他們家中則比較放任,他們基本上不太管束。」女兒在兩個家中有兩種表現,可能令她無所適從,也影響價值觀的建立。「她在這邊其實不會說太多在那邊的事情,只是有時她會問我:為何在爸爸那邊她可以做的事,在家裏不可以。」她說,曾擔心會不會影響女兒跟自己的親子關係。

有一次,上完英文補習班後,老師跟她反映,女兒向同學的鞋子吐口水。她記得這動作是前夫鄙視別人的時候所做的動作,第一次家暴時,前夫也對她這樣做過。看來,女兒已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在她眼中卻是沒有禮貌的行為。她要再調校女兒的思維,告訴她這是不對的行為,卻需要花更多心神。

小朋友若年紀還小,性格還比較容易調較,但長大後卻很難說。(資料圖片)

「我知道她的爺爺奶奶可能沒什麼同理心,對那些從事基層工作的人『白鴿眼』,會教我女兒看不起他們,以為別人收了工資就『應分』做很多事情。」有一次,她帶女兒去吃東西,教女兒向侍應說「謝謝」,女兒卻不以為然。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爺爺奶奶的價值觀影響了她。她坦言女兒還小,可以調校其品行,但再大一點就不那麼容易。除品德外,女兒的情緒也因跟父親見得太頻繁而受到影響。

學校曾反映女兒會躲在桌下,也會把玩手指,情緒好像不太穩定。有一次,她更得知女兒忽然在課堂上哭。「她說,有人叫她不要上學,爺爺奶奶不想她上全日班,一個不到六歲的小孩聽着這些,叫她怎麼反應?兩邊都是她最親的人,你叫她相信哪邊?」她說,兩個大人意見怎麼不合,都不應該搞亂小朋友的生活。兩人常為「芝麻綠豆」小事吵架,前夫每天發訊息要求她解釋,有時三更半夜發過來,不停找她的錯處。令她感到心力交瘁。

共享親職支援及輔導服務

針對推廣離異父母在分開後對子女的責任,政府於2016年推出了為期兩年的「子女探視服務先導計劃」,讓非同住父母在安全及沒有衝突的環境下與子女維持聯繫。但現時全港只有一家子女探視中心(親籽薈),未能滿足大部分離異家庭的需要,也未能提供完善的家長教育。即使政府在剛公布的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將為離異家庭設立五間共享親職支援中心,但一站式綜合服務應不僅限於子女探視服務,真正以子女為本的家庭需要評估、親職協調及輔導服務、孩子支援小組等。

此外,「賽馬會離異父母支援服務」自2015年起也設有為期三年的服務,設工作坊教導離婚父母處理情緒、與小孩關係等,於今年的4月再展開為期3年的「賽馬會『以孩為本』共享親職計劃」,設立共享親職學堂,為離異父母提供更多元化課程,強調「以孩為本」。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婦女事工部也有協助離異家庭的共享親職支援及輔導服務。如何做好爸媽並沒有公式,需要每個家庭自行摸索,但部分地區也有強制性的「共享親職」課程供離異父母學習。隨着離異家庭數目日增,增加相關課程配套是改變父母觀念的必要條件。

更多離異父母的故事︰

【共享親職.三】離異子女情緒不穩 以孩為本支援不足

【共享親職.四】爭奪撫養權 無所不用其極 離婚後骨肉被迫分離

【共享親職.五】家暴威脅下 贍養費屢被拖延 前夫藉故不停騷擾

上文刊載於第11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9日)《共享親職︰理想模式下的現實體驗》專題中的〈價值觀異同 難以共商議〉。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