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起勢|看似平凡的開始動作 實質隱藏了練習的核心要領
除卻文化意義,新開始對於武術修煉來講,也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中國內家拳中的「起勢」,便是要求習者在鍛煉之初,就先調和好身心狀態。而這種做法,顯然是跟內息及元氣的觀念有關。新年伊始,【武備志】便跟大家分享下起勢的內涵。希望各位都能新年新「氣」象!
延伸閱讀
【國術雜談.丹田】內家拳法永恆課題 其實做好細節便能氣沉丹田
內息運行第一功
起勢,顧名思義是行拳時的第一個招式,最常見於太極拳。但其實在八卦掌、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等不同的內家武術之中,也有起勢這個動作,而各個流派對於起勢的演繹亦有差異。
以太極拳為例,主流的看法認為,起勢乃兩腿分立後,雙手向上揚的動作,一般以肩膀的位置為準。楊式太極拳及武當太極拳,便是採取這種姿勢。但亦有人表示,其實由兩腿分立開始,本身就已經是起勢的一環。某些流派如孫氏太極拳等,則會兩腳跟並攏、腳尖外撇,讓整個人像桿子般挺直起來。
以下這條由鄭子太極拳大師鞠鴻賓先生示範的起勢教學,便十分清晰地解釋了一般起勢動作的要點:
如文首所述,起勢之所會在內家拳中別具份量,是因為它牽涉到內息的運行。事實上,有不少文獻都會將起勢前的站立姿態稱為「無極勢」。所謂「無極」,可以參考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說法: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周敦頤《太極圖說》
簡言之,「無極」就是陰陽動靜之祖,象徵著萬物未生之前的混沌狀態。中國武術極受傳統文化影響,許多對身心狀態的描繪,都借用了儒學或道學的述語。因此,無極勢以至起勢的作用,就是要透過一個相對自然的靜態架式,讓習者的身體放鬆、心神內斂。按照傳統的養生理論,當身心調和以後,體內的元氣便會轉趨活躍。以此練拳,將能事半功倍。形意拳巨匠李存義先生,對此亦有詳盡解釋:
靜為動之源,而運動者,尤必先致力於靜,如是者則氣內充,而力外裕矣。意拳者,以氣行不動姿勢,實為入門初步,建本清源之道,學者應三致意焉。
李存義《岳氏意拳精義》
簡簡單單卻是拳術母式
雖然起勢的動作簡單,但歷來卻得到拳師的嚴格重視,有人甚至稱其為太極拳的「母式」,即拳架中的各個招式,都可以由之演變出來。據聞楊式太極拳宗師楊澄甫的弟子田兆麟先生,便曾在無極式及太極起勢下過半年苦功。
至於著名的道教學者胡海牙先生,亦講述過一個關於太極起勢的故事。胡海牙乃中醫出身,並長年跟隨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陳攖寧先生,學習各種道家文化。三十歲那年他在杭州行醫期間,經友人介紹拜會了楊澄甫在當地的一名弟子。為了向他學拳,胡海牙邀付了大筆的學費。但對方只講了起式的要領,後面就只教動作,不再有任何內容。
然而,胡海牙認定對方有真功夫,所以不想輕言放棄。他遂將起勢的要領運用到所有動作,果然有了進境。後來他在浙江遇到楊澄甫,後者也認同了他的功架。
雖然這個故事或許有誇飾之處,但亦證明了看似平平無奇的起勢,確實對練拳有著與別不同的功用。正如新年伊始,只要能夠擬好來年目標,保持積極,說不定就能一掃去年霉氣。
【武備志】在此再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太極拳共有五行八勁,大家知道是哪八種勁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