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五絕老人:鄭曼青
在台灣武術界,鄭曼青可謂是個無人不識的名字。他將楊澄甫傳下來的太極拳架,再行精簡成三十七式,創立了「鄭子太極拳」,成就近代太極拳的又一流派。而在拳術以外,他亦精通詩、書、畫、醫,合共五種技藝,故被號為「五絕老人」。
鄭曼青(1902—1975),本名鄭岳,字曼青,浙江永嘉人。年幼時跟從母親研習詩書,後來因重病而學習國畫。起初只是想藉此陶治性情、調理身心,及至14歲時才正式隨師學藝,尤善工筆畫中的「雙鈎法」。其後他又在當地的詩人名士引介下,去到杭州與沈寐叟(1850—1922)、馬一浮(1883—1967)等國學名家,交流詩畫心得,其國學修為漸漸為人熟知。
18歲那年,鄭曼青轉抵北京,因常常在報章上跟羅復堪(1872—1955)等名人互換詩作,因而被北京郁民大學聘為詩學老師;24歲時,他則接受了蔡元培邀請,在國立暨南大學任教,同時兼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的國畫系主任。
雖然年輕的鄭曼青已經多才多藝,但他並沒有就此滿足,反是進一步將志趣延伸至其他方向。他在執教國畫其間,認識了安徽名醫宋幼庵,立即拜其為師,專習婦科、骨科等病。而在醫術上的修為,則在無意間讓他接觸到了人生中的另一門絕藝:太極拳。
1929年,27歲的鄭曼青正身處上海。當時楊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楊澄甫的太太罹患重疾,很多醫師都束手無策,而鄭曼青卻以自己的方法將她治好了。楊澄甫由是感激,便授他太極拳法以作報答。。歷經多年鍛煉,鄭曼青將原本的楊氏太極拳套路,精簡成37式,即後來被人所熟知的「鄭子太極拳」。
鄭子太極拳除了結構較為簡單外,其核心在於「鬆」、「沉」二字。即習者行拳時必須保持身心放鬆,同時讓內息能夠下沉至丹田,以及腳底湧泉。鄭曼青本人便多次引述師父楊澄甫之言,指出太極拳的要旨及難處,就在於能否真正做到放鬆;惟有放鬆,才可以將力量打得透徹,在搏擊時將敵人發放出去:
1934年,鄭曼青獲委任為中央軍校的太極拳導師。爾後他又擔任了湖南省政府諮議,兼任省國術館館長,並在38歲時轉抵重慶,任教於中央訓練團。據聞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館設宴招待來賓,座上客之一的鄭曼青被邀請即場示範拳術。後來英軍訪問團的成員,更主動要求跟他比試。結果鄭曼青憑藉幾下巧勁,就輕易地將對擊倒。之後在另一場美軍聯歡會上,鄭曼青又再表演了類似的拳技,令鄭子太極拳的名聲更上一層樓。
1949年,鄭曼青跟隨國民政府遷居台灣,並在當地發展自己的事業。例如他便與于右任(1879—1964)、陳含光(1879—1957)等名流合組詩社,又與高逸鴻(1908—1982)、馬壽華(1893—1977)等友籌組中華民國畫學會,並獲選為國畫委員會主任。
至於在武術方面,他在台灣創辦了「時中太極拳社」,致力推廣鄭子太極拳的技法。63歲那年,他更遠赴美國講學,並在當地成立了數個太極拳研究社。而他的部分太極拳專著,亦率先以英文版發行。致使鄭子太極拳的影響力,可謂遍及全球,弟子足有數十萬計。
1975年,鄭曼青因病逝世,終年73歲。由於他生前在「詩、書、畫、醫、拳」皆有極高造諧,故又被人譽為「五絕老人」。他的高徒如台灣的鞠鴻賓老師(1917—2013)等人,也繼承了其衣缽,讓鄭子太極拳得以繼往開來、流芳後世:
主要參考資料:
財團法人鄭子太極拳發展基金會網站,如果如果筆者有任何誤讀或曲解之處,還請各方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