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少保——孫祿堂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在中國近代武術史上,孫祿堂可謂是個無人不識的名字。合三大內家拳於一身的本事,讓他蜚聲全國,贏得了「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稱號。而他開創的孫氏內家拳法,也成為了武術界中一大流派,至今依然人材輩出。今天【武備志】,就向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內家宗師的生平故事。

孫祿堂(1860—1933),本名福全,河北省完縣任家疃村人。孫祿堂自幼喪父且家景清貧,為免遭人欺侮,他拜當地吳姓拳家為師學習各類外家拳法,為其打下紮實基礎。

至12歲,孫祿堂在保定府遇到形意拳師李奎元。李奎元見孫祿堂熱衷於武術,決意收他為徒。兩年時間,孫祿堂不僅盡得師父真傳,更獲得了機會造訪師公郭雲深(1829—1900,形意拳祖師李洛能門下八大弟子之一,尤擅崩拳)。由是者從1875年春開始,孫祿堂一直追隨郭雲深左右,前後達8年之久。

其後,孫祿堂奉郭雲深之命去京城拜會八卦掌名家程廷華(1848-1900,八卦掌祖師董海川嫡傳弟子,擅使摔撻),在他門下學習八卦掌獨特的走轉功夫。日子有功,孫祿堂的步法、身法俱進益不少,在武術界中嶄露頭角。由於他身法靈巧、彷如猴子,故又被人讚譽為「賽活猴」。

1885年,孫祿堂離開京城,到各處遊歷以增長見識。途中若遇到名家、高手,他必定會虛心求教。如是者經過三年,孫祿堂返回家鄉河北,並在蒲陽(今順平縣)開設「蒲陽拳社」,正式傳授半生所學。當時孫祿堂已經甚具名氣,求學者每天都絡繹不絕。但孫祿堂也明白到,要真正發揚武術,就不能久偏於鄉間。所以其後他舉家遷回北京,並先後在干面胡同、宣武門,及後在天津開設三間武館,借此結交同道、切磋技藝。

民初年間,孫祿堂在友人介紹下,又結識了武式太極拳傳人郝為真。據聞郝為真初次來京,身患痢疾。孫祿堂念及同道情誼,將他接回家中好好照顧,結果月餘而癒。郝為真大為感激,慿將武式太極拳精義教予孫祿堂。

至此,孫祿堂學盡三派內家拳法,並按自己理解對它們加以改造,最終成就了風格別樹一幟的孫氏內家拳體系。孫氏內家拳以儒家哲理「中和」,貫穿三派拳術。蓋因孫祿堂認為內家拳重心在於「煉氣」,而要「煉氣」,就必須身架穩定、不能偏剛偏柔,與「中和」思想如出一轍。

1915年,孫祿堂撰寫的《形意拳學》出版,這是中國武術史上首批以白話文及有相片的武術著作之一(今天的封面圖片,就是《形意拳學》裡的「三盤落地」)。往後十年,他再編寫了《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及《八卦劍學》,正式為孫氏武學定調。憑藉獨到見解,孫祿堂受盡各方賞識,當中包括武當劍傳人李景林(1885—1931,北洋軍閥及國民黨將領,師承武當劍家宋唯一)。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由李景林擔任副館長,他力邀孫祿堂出任教務長一職。最後在中央國術館理事長李烈鈞(1882—1946,國民黨著名將領,曾參與「護法戰爭」)批准下,孫祿堂上任為武當門門長。可惜因為內外家拳之爭,他在不足一個月後便主動離職(詳見《何謂內家拳》)。

1928年,江蘇省立國術館成立,館長鈕永鍵聘請了孫祿堂擔任副館長及教務長。自此孫祿堂來往於南京、上海、蘇州等地傳藝授業,桃李遍布江南。而翌年在杭州舉辦的全國擂台賽,孫祿堂的弟子曹晏海及馬承智分別獲得了冠軍、亞軍。孫氏內家拳,一時風頭無兩。

1931年,孫祿堂在鎮江武館開設了女子武術班,並電傳女兒孫劍雲(1914—2003,孫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前來擔任教習。但在同年的九一八事變後,孫祿堂無心教學,於年底辭去國術館職務,返回北京。

兩年之後,孫祿堂重歸河北家鄉,設立了蒲陽國術研究社,收閉門弟子18人。年底,孫祿堂於家中安祥逝世,終年73歲。

當時不同報章都有報道孫祿堂離世的消息,《世界日報》曾指孫祿堂「武功卒抵大成,黃河南北已無敵手,其藝竟臻絕頂」,《國術名人錄》、《近今北方健者傳》等國術人物誌,亦對孫祿堂作出非常好的評價。修煉金家拳法及道家丹道的張義尚(1900—2000,心意拳支流傳人,曾出版《中醫薪傳》、《武功薪傳》等著作介紹傳統體育)在其著作《丹道薪傳》中表示,孫祿堂的八卦掌技藝臻至化境,在當時冠絕同儕。而在民間,孫祿堂甚至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譽(少保解古時的太子老師,該是指他乃名師),足見他在某部份人心目中,已經成了傳說(這話可能出自國術家姜容樵,據聞他曾形容孫祿堂為「萬能手」)。

時至今日,孫祿堂在內地武術界依然地位崇高。他的兒女孫存周、孫劍雲,以及弟子齊公博、孫振岱等,都在不同地方留下傳人,為孫氏武學燃燈。他的徒孫之中,亦不少人位居文化界,繼續替孫祿堂著書立說。

相信無論時代怎變,孫祿堂永遠都會是國術界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