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浙江國術遊藝大會:中國史上首次全國擂台賽 國術改革先聲
1929年,民國武術界在浙江籌辦了一場全國性的擂台賽事,是為「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及後受歷史條件影響,中國境內一直鮮有舉行具規模的搏擊比賽,直到近年各大比賽組織掘起才有所改變。當日「浙江國術遊藝大會」所遺留下來的教員及資料,就更加變得珍貴,甚至間接影響了日後散打運動的發展。
而對中國武術愛好者來說,該次大會可算是歷史上首次對國術進行的「考核」。許多經驗與教訓,直到今天也毫不過時。
延伸閱讀
【馬保國】從太極武師敗予業餘拳手 再探傳統武術對於搏擊的迷思
真真正正的「武林大會」
對於浙江國術遊藝大會(註一)的緣起,現時並沒有明確說法,但顯然跟「中央國術館」所牽起的國術風潮有關。1927年,在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央國術館於南京正式成立,由馮玉祥、張之江分別擔任理事長及館長。
1928年10月,中央國術館舉行了首次的全國國術考試,除了傳統的套路競賽,亦設有搏擊項目。正是在其帶頭作用底下,愈來愈多人參與國術運動。浙江國術遊藝大會便是由此誕生。事實上,當時大部份的參加者,的確都是中央國術館旗下成員。
遊藝大會於1929年11月16日至11月27日期間舉行,地點設在杭州西湖的涌江橋舊巡撫衙門。大會評判長為武當劍名家李景林,而形意門孫祿堂及太極門禇民誼,則共同出任副委員長。
按統計,是次大會的實際參加人數接近500人,全國不同省市都有派員出席,各界政商名流亦發來賀電。其場面之盛大,堪稱真正的「武林大會」。
【點擊圖片,了解上文提到的幾位民國武術界名人】
中國史上首場擂台賽
遊藝大會的首四天為套路表演,除了自願參加者外,被評委裁定未有資格參加擂賽台的選手,亦可上台表演。
搏擊賽事在21日正式開打,參賽者共有109人。賽事採取三局兩勝,選手需穿著大會提供的灰色裝束,於無繩的平台上與對手一決高下。至於具體的競技規則,則曾作數次改動。最初大會訂明以點數分勝負,除了挖眼、撩陰、扼喉、擊打太陽穴外,其他技法皆可應用。
到了第二日,大會將勝負標準改為「打倒為負,或自認輸者為負」,其後又規定選手不得互打頭面。及至決賽當日,經過委員會商議後,拳腳技法全數可用,「踢擊各部皆可」。
按照報章記錄,當時的比賽情況確實頗為激烈。例如在22日的比賽中,選手葉椿才與謝庚年便「各中數十拳,血流滿面」。而翌日形意拳的胡鳳山,更將一名老僧打至「頭骨塌陷」。另外據報胡鳳山曾在決賽期間,與選手王子慶纏抱近三分鐘。
然而由於欠缺影像資料,上述情況有可能是報章誇飾,不能完全作準。而從字裡行間推敲,其時的競技規則應為落地者即敗,例如王子慶便因為與胡鳳山同時落地,但身軀在上而獲勝。朱國祿亦是以接腿摔絆倒章殿卿,而贏得賽事。故此這次的遊藝大會擂台賽,與後世的散打及MMA規則依然存在很大差異,不可隨便等同。
當然,以其時的社會環境來講,這類型的搏擊賽事確實十分罕見。而經歷了七日的比試後,王子慶最終獲得了總冠軍,之後依次為朱國祿、章殿卿、曹晏海、胡鳳山、馬承智、韓慶堂等。
【點擊圖片,認識浙江國術遊藝大會的部份優勝者】
沒有過時的經驗
在空前成功的浙江國術遊藝大會之後,年尾上海法租界又舉辦了「上海國術大賽」。在遊藝取得優等成績的曹晏海、馬承智,成為了今次賽事的冠亞軍(註二)。雖然當時仍未有「職業拳手」的觀念,但顯然地專業的搏擊運動員已經慢慢成形。而透過這些龐大的搏擊賽事,國術界也累積了不少寶貴的經驗與教訓。
首先,在比賽中名列前茅的選手,幾乎全部都是中央國術館的學員。究其原因,除了是館內資源豐厚、師資優良,學員亦經常可以互相切磋學習。而國術館其時亦引入了柔道、拳擊、劍擊等外國武術的訓練模式,在遊藝會取得亞軍的朱國祿便是精修拳擊。
相較之下,那些自稱在深山隱修的名僧、道士,在第一輪便悉數落馬。他們平日吹噓自己有的內勁、氣功,根本無效或難以應用。另外,在當時非常流行的太極拳,表現亦令人大失所望。結合先前中央國術館所舉辦的全國國術考試成績,武術家兼小說家向愷然明確寫道:
在一次武術比賽之後,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的,多未勝利。而北平方面,所去應試之人,其勝利者,雖十之八九曾練太極拳,但在報名時卻未聲明以太極拳為專長……此番南京考試之結果便可證明練太極拳者不如練外家拳者容易致用也
上述這些觀察及總結,即便放在今天也依然適用。
延伸閱讀
歷史的先驅
可惜的是,隨著戰亂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國在30年代以後就再沒有舉辦過類似的國術賽事。雖然香港、台灣以至其他東南亞國家,之後亦舉辦過許多具規模的國術擂台賽,但中國境內的武術界確實從此處於封閉狀態,直至80年代才逐步解禁。由浙江國術遊藝大會所形成的搏擊人才及相應技法,也未能進一步發展。
不過,這並不代表當日武術界所作的努力從此煙消雲散。就在散打運動起步之際,有一些經歷過民國武術「黃金時代」的前輩,便嘗試用遊藝大會等賽事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指導散打運動的發展方向。例如在1982年的「全國武術散手競賽規則研究會」上,與會者趙秋榮先生便表示,當日的「功臣」之一是跟中央國術館淵源甚深的李天驥先生。他以民國時期的經驗教訓引導研討會走向正題。而另一位前輩馬漢清,則從民間的傳統武術技法,為散打提供技術參考。
雖然事過半世紀,但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及中央國術館的貢獻,依然猶在。
總結:遺產
記念前人與前事,並非單純為了緬懷,更不是反過來繼續為師長或流派「造神」。正如前文提到,浙江國術遊藝大會上的規則與技術,與當下的搏擊運動其實存在不少差距。
然而重寫這段歷史,卻可以令到我們正視,原來今天國術界常見的問題,在我們敬仰的前輩當中,就已經被屢屢提及。而他們甚至比今天的不少人,更願意作出改變。
另一方面,他亦用行動告訴我們,只要願意學習,其實中國武術也可以逐步走出自己的搏擊道路。這點便是浙江國術遊藝大會的真正遺產。
註一:按文獻記錄,「浙江國術遊藝大會」的官方名稱當為「浙江國術游藝大會」。本文因應當下常用寫法,故採「遊」而非「游」。
註二:今天的封面圖便是取自上海國術大賽。由於該次大會的比賽照片較為清晰,故以其示意而非「浙江國術遊藝大會」。
相關文章
【凌空三腳教學】重慶水上漂非關武功 經過長期練習常人都可做到
【形意拳象形取意,有十二之形,不曉得大家能否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