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打穴道:是虛妄還是可行?

撰文:李嘉譽
出版:更新:

打穴是武俠作品最常見的「技巧」之一。中招者輕則全身僵硬,重則死亡。而在真實的武術世界中,亦確實有不少流派宣稱懂得打穴,連國外也出現了「急所術」這類專門教授打穴術的流派。

究竟打穴孰真孰假?倘若是真,又該如何應用到搏擊上?

 

穴位之義
穴位,學名腧穴。按醫書《類經》第三十二章的《人之四海》所述,「輸、腧、俞,本經皆通用」,故腧穴又可稱作輸穴或俞穴,其中「輸穴」一辭便透露了穴位的含義。

「輸」乃指輸注、轉注,而「穴」字則有坑洞的意思。只要將之與傳統的中醫理論相結合,就能明白穴位其實是經氣流動時,會停頓及轉折的位置。因此穴位並非是一種單純存在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整個經絡學說互為表裡的特殊部分。這就是《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提及的「脈氣所發」,以及《靈樞‧九針十二原》論到的「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基於穴位與內氣之間的緊密聯系,素來重視「養氣」、「正氣」的中醫學說,就自然需要重視穴位的功能,而這種傾向亦逐漸延伸至傳統武術(特別是內家拳法,詳見《國學與國術》一文)。

 

薛顛留世的除了有象形拳,還有靈空禪師的點穴術,圖片擷取自博客來

打穴武術
穴位在傳統武術中有兩層意義,一則是「內煉」,即肢體動作有助內在的氣血運行,而穴位正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對象;二則是搏擊,由於穴位是經氣轉折的位置,武者可以嘗試在這些位置阻截敵人的氣血,打穴武術的理論基礎便在於此。

正如文首所言,不少傳統武術流派都有研究打穴之法,直至近代依然非常盛行。象形拳宗師薛顛就留下過一本《靈空上人點穴秘訣》,還附錄了很多醫藥秘方,用以救治遭受打穴的傷者。另外也有一些流派是專門研究打穴術,例如河南兩儀拳就以打穴聞名:

 

近年國外開始流行的急所術,亦是專門研究打穴術:

打穴有效嗎?
從上文的片段來看,遭受打穴的人並不如武俠小說般僵止不動,反是會出現暈眩甚或癲癎狀態。李仲軒亦曾在其經典著作逝去的武林》中寫道,打穴並非是要令敵人靜止,而是要對方渾身疼痛,想動也未必動不了。中招者亦需要獨特的解救方法,才能消除打穴的影響。

有關打穴孰真孰假的問題,畢竟現時還未有足夠的資料去證實或證偽,這裡不宜太快下定論。

不過,單單說利用人體結構或出招時結構的弱點來進行攻擊,則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策略,幾乎所有技術都帶有這種面向。過去【武備志】在介紹Justin Gaethje的低掃時亦曾指出過,低掃可以藉著破壞對手的重心腳,來影響他的出拳。

故此,透過窒礙對手血液流動來增大勝算的做法,單就這點來說,打穴術可能並沒有想像般難以置信。

然而問題是:這種攻擊點如此細微的技術(起碼不是重心腳那麼大的目標),究竟如何應用到實際的搏擊上?上世紀著名武術家、王薌齋的弟子趙道新便曾寫道:

我學習拳術亦有數十年,與同道較技尚且不能發而必中,即使擊中又不敢說一定出現何種效果,因為雙方是處於不停的運動變換之中,攻守間或隱或現,舉動無常,一種高命中率的擊法都不一定奏效,這種低命中率的點穴又有什麼實戰意義呢?
趙道新《點穴:拳手之夢》

事實上,前文那些見效的打穴片段,全部都是在非對抗的狀態下進行。倘若是換到實際的搏擊場景,成功率依然是未知之數,但肯定困難得多。因此要發揮出打穴術的真正功效,打穴本身就不應該成為整個技法的核心。也就是說,習者不能把全盤心思,都放在攻擊某個特定的穴位之上。甚至乎也不要太過期望利用戰術配合,去營造出打穴的機會。蓋因穴位的面積實在太小,比其他特定技法的成功率更低。

打穴更應該像一種應急方案,例如當雙方在纏抱距離僵持時,或可以嘗試借打穴拉開缺口。另外在搏擊的過程之間,如果出現了極其明顯的打穴位置,而又不影響拳手往後的部署,當然亦能一試。李仲軒也曾經提到過,打穴是要順勢為之而不能刻意求成,大底便包含著相似意思。

最後,借用著名武術評論家Jack Slack的一句話來總結全文:

"one strike, certain annihilation" is a good training philosophy, not a guaranteed outcome

這句說話本來是用來評論「寸止」式的空手道,不應把「一擊必殺」當成必定出現的效果,而應該當成最終目標。這似乎亦能應用到打穴身上 — 不要先假設自己攻擊具有點穴的效果地去練習,不能刻意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