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宗猷.單刀法選】見證中日武術的交會 以雙手刀打出少林棍術
自宋代以來,原本在漢唐盛極一時的雙手刀法,不住呈現走下坡之勢。相較而言,一海之隔的日本則在研制刀具方面,接連取得重大突破。及至明代抗倭戰爭年間,日本制的雙手刀更在中國社會引起了哄動。名將何良臣便曾言:「日本刀不過兩三下,往往人不能御」。這種強大的殺傷力,讓明代出現了學習倭刀的趨勢。由程宗猷所著的《單刀法選》,便是這個背景下的時代產物。
延伸閱讀
精通百家 不忘倭刀
程宗猷(1561年-?),字沖斗,明代安徽休寧人。他自幼醉心武術,曾到少林寺拜洪轉和尚為師學習棍法,又跟河南李克復研習槍法。至於其雙手刀法,則是得自浙江人劉雲峯。浙江本身就有不少倭人活動,亦是抗倭戰爭的重要戰場之一,大量官兵及倭寇(註1)在當地流散,故劉雲峯能夠親身接觸到倭刀技術,甚至曾「得倭之真傳」。
程宗猷認為,劉雲峯所傳的倭刀刀法,比當時聞名南北的「亳州郭五」要高上幾疇,確實是刀技中的瑰寶。可惜的是,劉雲峯的刀法「有勢有法而無名」,為了「使習者易於記憶」,程宗猷繪制圖像,並依刀勢創編名字,寫成了《單刀法選》一書。
而按「香港八極拳協會」的盧韋斯師傅(網名:韋雙翎)研究,從戚繼光《辛酉刀法》的原材料〈影流之目錄〉可見,當時在中國出現的「倭法」,至少有「猿飛」、「猿回」、「山陰」等名可查。因此雖然劉雲峰所授的刀法沒有名稱,但不代表「倭法」本身也沒有名字。程宗猷之所以無法記錄,或許跟漢倭之間的語言隔閡有關。
【點擊圖片觀看《單刀法選》的圖譜,完整內容請參閱「朔雪寒」網站】
延伸閱讀
雙手刀與少林棍合一
按文首〈單刀式選〉所載的標準,其時倭刀的刃身一般長三尺八寸,柄長一尺二寸,總長五尺。刀背厚實,再沿刀尖處削薄,而刃面則要保持鋒銳。
圖譜方面,《單刀法選》共載有〈單刀勢圖二十二式〉及〈續總刀圖說〉兩節。程宗猷曾在〈續總刀圖說〉寫道:
以前刀法,著著皆是臨敵實用,苟不以成路成勢……故總列成路刀法一圖,而前圖諸勢備載在中;又續刀勢十二圖於後,以便習演者觀覽
盧師傅分析,這段的意思乃指《單刀法選》自「你我拔刀勢」至「收刀入鞘勢」等二十二式,當屬「倭人真傳」的全部內容。而〈續總刀圖說〉自「帶刀勢」至「收刀勢」等十二式,則屬程宗猷的個人補充,目的是讓他創編的〈總敘單刀一路〉得以完整地串連起來。因此,《單刀法選》並非單純吸納日本刀的技法,而是融會了中國武術的套路傳統。盧師傅認為這個套路,有可能就是今天廣為流傳的「苗刀一路」原型。
程宗猷對倭刀技法的另一項創造,是將之與少林棍法互相融入。正如前文所述,程宗猷本身便精通少林棍法,並曾著有《少林棍法闡宗》一書。所以《單刀法選》內的許多招式,都沿用了少林棍法的名稱。盧師傅亦以「埋頭勢」為例,指出《少林棍法闡宗》的技法,確實能夠移植到雙手刀所用:
而埋頭勢的架式與技理,又與大槍的滴水勢一致。兩者都是將「槍尖/刀尖」朝地,「槍根/刀柄」抬高,露出上半身空門誘敵,如此對方正面戳來,基本上就可以拏得開:
作為明代晚年對中國倭刀技法最詳盡的記載,《單刀法選》無疑是一部具備高等實用價值的武術著作。現時不少傳統武術的愛好者,便嘗試重現《單刀法選》的技法。以下片段便為一例。
特別鳴謝:
香港八極拳盧韋斯師傅,為本文提供技理參考。
朔雪寒網站,為本文提大部份古譜圖式。
相關文章:
【戚繼光.紀效新書】戚家軍團練兵紀實 中國最早的徒手軍事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