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手臂錄》續篇——吳殳《無隱錄》
《無隱錄》,是明末清初武術家吳殳(1611—1695)撰寫的另一部槍術專著,乃《手臂錄》的續作。故此兩者在內容上稍有重疊,例如《諸器篇》內的叉說、狼筅說、藤牌腰刀說等章節,就與《手臂錄》幾近一致。而某些基本的槍術技法,包括封、閉、拿、攔,以至閃賺顛提說、臨陣兵槍說等論述部分,則指示讀者直接參考《手臂錄》。可見《無隱錄》的確與《手臂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讀者必先熟讀《手臂錄》後,方能在《無隱錄》內再作補充。
由此推論,《無隱錄》並非一部為入門者而設的作品,這點亦從內文的舖排反映出來。在《手臂錄》中,除了上段提到的一些技法外,還有很多關於對敵心態的篇幅,例如治心篇、宜靜篇、審勢篇等。而去到了《無隱錄》,則全部內容都集中在具體的技法和鍛煉方式,並將《手臂錄》內的一些隱語加以補充。例如在《手臂錄‧戳法》裡的「萬派歸宗」,只寫了一句「有口授。戳法至此,百尺竿頭矣。以上馬有沙無」。即扎法至此已經接近巔峰,若然要再作進步,則只能向馬家槍法求之。但在《無隱錄.行着》一篇中則詳細寫道,所謂「萬派歸宗」其實就是將此前的各式要點練至極其嫻熟,然後再於「上陣遊場」(實際搏擊)之間驗證所學,最終達至「身心如一」的境界。由於這一步全講個人經驗,並無統一法則可遁,故在《手臂錄》及《無隱錄》的部分篇章中才隱去其辭。
事實上,「遊場」是本書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它包含了兩個意思:一是上文提到的「實際搏擊」,二是戰略部署。蓋因某些講求速效的技法,在很多場景其實並不適用。例如單手將槍身完全送出的「單手殺」、「青龍獻爪」,雖然能夠增長攻擊距離,但若然遇到同樣懂槍的對手,則「在遊場受破不少」、不可常用「以召侮和喪命」。故此本書特意將原本散見於《手臂錄》的各式遊場技法,歸納成一個獨立篇章,其中可以見到很多誘敵之法,例如「鯉魚暴」一式便是「扎至六七分,前手打槍於地,激起再人必中」。而「無影槍」則是「於我槍下進來,扎其前手,至急者也」。這種重視變化與戰術的打法,在稍後的《馬家槍二十四勢圖說》同樣表露無遺。
如同之前某些特定篇章,《馬家槍二十四勢圖說》早就首見於《手臂錄》,兩者也有不少重覆之處。但整體而言,《無隱錄》的內容要比《手臂錄》詳盡。顯然地,吳殳是希望在《手臂錄》的基礎上,為各式槍招加入不同變化。例如第一式「四夷賓服勢」,《無隱錄》便在原文中增添了一句「中平備諸變勢,乃為乘其所之死中平,一無所用」,並以《孫子兵法》的理論佐證。大抵中平勢的實際用途,就是誘敵先機:
至於前文提到過的「青龍獻爪勢」,在《手臂錄》中只寫道「欲其深,足稍進可矣」,而圖譜的姿勢則為單手送槍。但《無隱錄》卻表明「至於實事,只用八分」,所以圖中姿勢採取雙手推槍,兩手仍緊握槍根位置。吳殳亦乘機提醒習者,「短器皆有破單手殺之法」,而程沖斗乃至坊間強調的「一寸能長一寸強」,「在練則可,在破未然」:
這些細微變化,反映出吳殳本人的武藝及思維,實繼續隨時間而不斷進步。「無隱」之意,便正是希望透過增補《手臂錄》的內容,進一步解開槍術的奧秘。各位若然對中國傳統武術感興趣,不妨將此書與《手臂錄》對讀,相信必然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及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