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 :蕩寇名將與其存世《劍經》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輔,又名遜堯,號虛江,出生於福建泉州。他自幼嗜武,曾跟隨隱士趙本學研讀兵法,又在他門下學習過雙手劍法——「荊楚長劍」。
抗倭之初
嘉靖十四年(1535年),文武全才的他參加武科考試,中武進士第五名,被授予千戶以駐守金門。此後十年間,俞大猷雖然屢次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但始未有得到重用。及後他受文官毛伯溫指派,擔任福建汀、漳二州的守備,並於武平一帶駐札。當地長年有海盜作亂,俞大猷便曾多次率兵清剿,先後俘斬三百餘人。其功勛終被朝廷認可,獲晉升為都指揮僉事,隸屬廣東都司。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此前多次平定地方叛亂的俞大猷,獲明世宗朱厚熜下詔調任為寧波、台州諸府參將,負責抗擊進犯浙東的倭寇(明代對東亞海盜的貶稱,成員包括漢人、朝鮮人、日本人等,故並非單指日本人)。歷經幾次失利後,俞大猷與副使任環於陸涇浿大敗倭寇,焚燒倭船三十多艘。其後兩人又在鶯脰湖掃盪流寇,迫使他們退走三板沙、嘉興等地。結果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俞大猷於嘉興斬殺倭寇約二千人,這次浙東之戰以勝利結束。
經此一役,俞大猷在朝庭內的聲譽日隆,在大臣的支持下他接任了浙江總兵官一職,先後剿滅了西庵、沈莊、及清水洼等地的倭寇,同年又在徐海盡殲倭寇,徹底平了浙西一帶的亂事。身負顯赫戰功的俞大猷,被朝廷恢復世襲特權,並升任至都督僉事、署都督同知。
存世《劍經》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與戚繼光(1528-1588,明代另一抗倭名將,著有《紀效新書》)於岑港會合,本打算討伐寇首江直的餘黨毛海峰。但岑港地勢險要,戚、俞二人久攻不下,士兵們更是死傷枕。最後朝廷決定罷免二人職務,俞大猷更在翌年被褫奪世襲特權、鋃鐺入獄。
雖然這段時間是俞大猷仕途上的低潮,但他卻在武術界立下「不世奇功」。蓋因他的武術專著《劍經》,便是在嘉靖三十六年出版。本書雖以劍為名,卻是以傳授棍術為宗。按照書內序言記述,多年來對「荊楚長劍」的研究,讓俞大猷得出了與程宗猷「棍為藝中魁首」的相似結論,即棍術是各種武器的基礎,「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故此,棍法乃世上最實用的兵器,也最能夠實證出兵法的思想。
這部書對明清武術的發展可謂影響極大。首先,它是集俞大猷半生的習武與練兵經驗而成,每一式棍法都具備高度的實用價值。基本上後世要研習棍法的武者,都無法完全趬過這部書。其次,《劍經》提出了很多非常創新的戰略思想,尤以「知拍」一辭流傳最廣:
「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
所謂「知拍」,是兩人比鬥時的節奏。整句話簡論之,就是棍法首重「後發先至」的原則。武者要保持心境澄明,待對方節奏錯亂的一刻,加以破壞其進攻。這套理論不僅被廣泛應用到兵器搏擊,也明顯大大影響了後世的內家拳法。
南拳之先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俞大猷的好友陸炳利用錢財疏通,令俞大猷得以提早出獄。重新投軍的俞大猷再次屢立戰功,得到了川湖總督黃光升的推薦,升任為鎮篁參將。其後俞大猷再被提升為副總兵,協助駐守南、贛、汀、漳、惠、潮諸郡。從此,俞大猷就長期留在了福建等地駐兵,而他亦再次對中國武術界作出貢獻:
據聞在嘉靖四十年(1561),當俞大猷奉命南征時曾繞道嵩山,以拜訪「師門」少林寺(俞大猷的師父趙本學自詡為少林傳人,故俞大猷亦將自己上溯為少林弟子),但他卻目睹了少林寺僧「真訣盡失」,相當感慨。於是乎他與當時的住持小山上人商量,派遣了年青寺僧普從、宗擎二人,隨俞大猷到軍中效力,藉此傳授「陰陽變化之真訣」。三年後,普從還俗、宗擎則回歸少林,將所習訣竅及俞大猷贈予的《劍經》傳遍寺僧,有成者百餘人。從此以後,少林武技重上高峰,小山上人也成為了當時的抗倭名將。
另一方面,俞大猷長年在南方駐軍,使得他的武藝得以隨兵士,流散到整個湖廣地區。明人黃景昉便曾記述:「吾溫陵(泉州古稱)棍棒手撲妙天下,蓋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與士卒相角鬥」。事實上,早在俞大猷參與抗倭戰爭前,他就曾在家鄉泉州「與諸生為文會,而日教武士擊劍」。近代有不少武術史學者甚至認為,現時流行的南拳體系實始於俞大猷一代。他對南方武術界的影響力,實在不下任何一位南拳宗師。
大猷如龍 繼光如虎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俞大猷調任廣東總兵官,其時潮州倭寇糾集兩萬多人,並與其他部族互相勾連,堪稱抗倭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戰事之一。結果在俞大猷及部將的努力下,幾乎所有寇兵都被明軍殲滅,俞大猷本人則在潮州將寇首藍松三、葉丹樓、吳平等人招降。雖然吳平最後搶船跳脫,致使俞大猷遭到巡按御史的彈劾;但往後數年間,俞大猷依然被朝廷委以重任,先後到廣西、廣州、福建平亂,其子孫則能世襲指揮僉事。
可惜在萬歷元年(1573年),海賊突襲閭峽澳,俞大猷因戰事失利被免官,此後只能專責訓練車營。六年後,俞大猷連續上疏三次,請求告老還鄉。不久後他就病死,終年76歲。
在他死後,朝廷追贈他為左都督、謚武襄,而民間對他的評價就高。他與同袍戚繼光合稱「龍虎」,素有「繼光如虎、大猷如龍」的美譽。至於他對在中國武術界的地位,則如前文所述般:流傳百世、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