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編週記】複雜的翻譯問題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大家好我是編輯R。因為現時主要的搏擊運動組織都是外國組織,同時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武術和技術名,而我們是來自香港的中文媒體,所以翻譯是我們常常遇到的問題。

地名我們可以跟香港一般做法,而比賽組織名和選手名這些或者更易處理,但技術名實在是個難題。少用一點的Rubber guard、De La Riva Guard,常用如roundhouse kick 、clinching這些基本名詞,我們也有討論過如何翻譯。

這次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問題與我們的選擇。

 

比賽名、選手名

比賽名與選手名是較容易處理的。

比賽名就是不翻譯做中文,直接用它原本的名字。例如UFC 就是UFC,不翻譯做「終極格鬥冠軍賽」。就像日常圈內對話,也很少說「終極格鬥冠軍賽」。如果某人本就不知道什麼是UFC,你跟他說「就是終極格鬥冠軍賽」大概也解釋不到什麼。

選手名方面,武備志一向都是如果有中文名或漢字就直接使用,外國人就使用英文常用稱呼。我們也想直接用拳手的姓名,但大概沒人知道Геннадий Головкин是誰,不過就會知道Gennady Golovkin,或者GGG是誰。

我們也想過是否要用音譯,「康納·麥葛瑞格」(Conor  McGregor)、「安德森·席爾瓦」(Anderson Silva)、「瓦西里·洛馬琴科」(Vasyl  Lomachenko) 這類超級有名氣的選手也還好,但「狄米崔斯·詹森」、「多米尼克·克魯斯」是誰?還是直接叫Demetrious Johnson、Dominick Cruz更清楚吧。情況就像是要叫GGG做「根納季·戈洛夫金」一樣奇怪。

+1

UFC的主席Dana White 是少有地讓我們想用中文譯名,即「白大拿」的人。原因是「白大拿」這個名實在太有那種財大氣粗、得勢不饒人的感覺,與Dana White本來性格感覺相似。

 

技術名

如何翻譯一些技術名是個難題。而決定那一些要翻譯,那一些直接使用英文,也是個大難題。

一些較基本、常用的名詞,例如roundhouse kick、straight、hook, 我們會直接用「旋踢/橫踢/鞭腿」、「直拳」、「勾拳」,因為它們的中文翻譯已經有廣泛的認受性。

(視覺中國)

其實「roundhouse kick = 旋踢/橫踢/鞭腿」也有一點問題的,因為跆拳中的「roundhouse kick」跟泰拳的「roundhouse kick」不一樣,而跆拳那種橫向的踢法大多會叫做「turning kick」。那麼就前者叫「鞭腿」,後者叫「橫踢」或者「旋踢」?

但這樣分就太複雜了,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難以分辨拳手的發力方式,而讀者也需要有太多背景資料(例如知道我們的分法)才能看明白文章。

如果按拳手練習的流派去分,則會有超過20個名詞去形容同一個技術,而且來自空手的選手也可以用其他門派的腿法。我們認同不同流派之間的類似技術會存在差異,而按不同差別,為每個動作命名也是可以的,但有時差異小到難以分辨,而且這太繁複了,結果很多時也就迫不得以用roundhouse kick作統稱。

我們唯一能分別的是那些雖然相似,但用法與目標有明顯差異的技術。就正如「Front Kick」也可以指兩種踢法,一種是撐開對方,在泰拳中叫「Teep」的那種;另一種是更偏向打擊,在空手叫前蹴り(Mae Geri)的那種。為了分別兩者,前者我們可以叫「撐踢」,後者就叫「前踢」。

 

Clinching vs Grappling

Clinching 也令我們想了很久。直接寫「互相緊緊扭抱著」很怪,而纏鬥和纏抱感覺更能表達Clinching 的意思。

但如果Clinching 是纏鬥和纏抱,那Grappling 又該如何翻譯?因為在英語中,Grappling在不同語境的意思有一定差別,而在中文就難以找到一個好的替代詞。例如,當有人說MMA中有三大技術方向,Striking (打擊技)、Wrestling(摔技)及Grappling時,這個Grappling更偏向的是指寢技技術。但如果有人說自己參加Grappling比賽,那當中也會包含著一些纏鬥和摔技的面向。

雖然有差別,但因為都是圍繞著降服、寢技的方向,所以大多時候也會直接用「寢技」作指稱。

 

一詞多義

有一些技術則是外國媒體較為「懶惰」,而我們選擇較麻煩的方法處理。例如,大多在MMA中出現的柔道轉身摔,都會被叫作「Judo hip throw」或更簡單的「Judo throw」就算。而我們因為有練柔道的同事,所以會叫他分開「體落」、「大腰」、「掃腰」等等不同的柔道摔。而且直接寫「柔道摔」也太怪了吧。

但也有一些很多內地媒體會用但每次都可以指不同技術的名詞,如「擺拳」很多時就泛指所有不直不勾的拳,我們就會避免直使用。如果是指 Overhand Right,就寫「大擺拳」再加上英文 (Overhand Right) 作指引,或直接寫 Overhand Right。

 

令人頭痛的BJJ

巴西柔術的名詞也令人頭痛。首先是我練習時聽的是英文,而中文也未有統一的叫法。結果,一些基本的名詞就用回柔道的叫法,如「裸絞 = RNC」、「三角絞 = Triangle Choke」。當然也有一些不是柔道但已廣泛認受的詞,如「斷頭台 = Guillotine」。

但一些柔道中沒有,而且較少人認識的名詞呢? 那就唯有直接用了。如來自人名的技術就直接用本來名字,D'arce Choke就是D'arce Choke,De La Riva Guard 就是De La Riva Guard;Rubber guard就算寫了「橡膠防守」也會跟上英文好讓讀者查閱;Twister 也寫 Twister 而不是「龍捲風鎖」。

然後又出現了一些雖然來自柔道,但其意義在現時已和柔道有一定差別的名詞。例如足緘(Ashi Garami)。在柔道中足緘是禁招,因此現代柔道沒有什麼技術從中變化出來。但寢技大師John Danaher就從這個姿勢中研發了一整個系統,在他口中的Ashi Garami就跟柔道的足緘有一定差異。

那又應該如何處理呢?

 

結論 - 重要原則

作為使用中文的武術媒體,翻譯難以避免。因此在想如何翻譯時,要符合三個原則:圈內用、看明白、找得到。

「圈內用」跟「多人用」是有差別的。武備志大多數讀者都是武術圈的人,因此用字可以直接、專門一點。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一些很多人說但不明所以的名詞,就會很少使用,例如「旋風腿」。大概所有旋轉的踢技,都可以被叫作「旋風腿」,但「他打出一記旋風腿」除了不知所謂及令人尷尬之外,文筆也不太合武備志的風格。唯一用的位置可能是形容跆拳那些「360 旋踢」吧?

有時為了方便讀者,也會按認知用兩個中文名詞分辨一些英語中或會搞混的概念。其中一個例子,是我們會把「Professional wrestling 」翻譯成「摔角」,而其他種類的比賽就叫「摔跤」。

但「圈內用」與「看明白」有時是有點矛盾的。要大多數人「看明白」,就不能太過「圈內」。中國武術很多用詞,如果沒有玩那一門派的話,會很難理解;相反,一些巴西柔術的技術名稱,也是不玩巴柔不知道。可以的話,我們當然想每次使用一些技術名詞時,就作一下解釋。但這樣篇幅會很長,也窒礙本來就對這些技術有所認識的讀者去閱讀文章。

因此,「找得到」亦很重要。就算翻譯或原文令人不明白,讀者也可以有線索去找到那個人、比賽或技術。也因為如此,除了使用中文外,一些非英語的外語,例如俄文、印度文用詞也會轉為英語拼音,使用日文時除了漢字,也會看情況寫上羅馬拼音。

以上當然會有例外,但篇幅所限,下次再跟大家分享其他「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