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于逸堯談科技與音樂:Logic Pro明白音樂人的思考模式!

撰文:劉家朗
出版:更新:

于逸堯先生是一名香港音樂人,除了是音樂製作公司人山人海的創辦人之一,他自己也是一名作曲人、填詞人、編曲人及音樂監製。他從事音樂製作20多年來,不斷感受着科技與音樂在時代的變化,變化不單是空間的問題,更是創作上的靈感。

(林勇攝)

音樂是于先生自小以來的興趣,直至升讀大學時更選音樂為副修科,可是一直以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踏入音樂行業。因緣際會下,第一份工在電視台裡從事電視配樂。接觸了這回事後,他慢慢便一直做下去,做下來也覺得自己適合這個行業。當興趣變為事業,不少人會出現反效果,不過他回想多年來的經歷,音樂是樂趣還是工作,其實已經是一種習慣,而且已經享受這種習慣。

「創作來說,如果沒有一個框比有一個框更難,有時更樂意有一個框架讓我清楚一開始要走的方向。」于逸堯回應自己怎樣去平衡工作與創作意願之間的矛盾。「我很習慣與其他媒介一起做音樂。在集體創作過程,我很早便意識到,這樣東西不是百份之百屬於我自己,屬於大家一起做出來的成果,出來後大家看到一個能夠集合到不同人的力量做成的製成品,其實已經很足夠很開心。」

(林勇攝)

談到科技與音樂上的變化,于先生形容這十多二十年來,科技令音樂製作變得愈來愈簡單。「90年代中期,未曾開始在百份之百在電腦中做音樂,要用實體的電子樂器和電子琴,有很多周邊的東西要放在旁,才可以完成一個編曲。」他回想。「現在不需要用一些很大型的樂器和機器,便可以做到你想做到的效果。能夠調動的幅度大了,能夠做到出來的效果豐富了,除了技術上的幫助還有創作上的幫助,令我寫出來的想出來的不同了,它能夠給我的可能性愈來愈多。」

(林勇攝)

于逸堯以音樂製作軟件Logic Pro新版為例,他形容其優勝之處是與一個做音樂的人思考模式很吻合,它會以一個音樂的方式去呈現,讓他不需要轉變思維模式便可操作。而新版本加入了按鈕和樂器,可以增加聲音的效果和豐富程度。配合Macbook的Touch Bar一併使用又會有什麼效果?于先生起初抱着質疑態度:「起初以為是代替實體的功能Bar,原來要配合一定的軟件才可以發揮功用。當我每次用logic pro,有時要Highlight 某條音軌,有時要揀不同樂器,有時要錄音,要聽要剪接,無想過Touch Bar很聰明地會有不同的按鈕出來。」

(林勇攝)

除了音樂上的發展,于逸堯的副業其實是一名飲食作家,不經不覺已經寫了超過10年。他回憶初時只是以玩票性質一個月寫一篇,後來結果愈寫愈多。「做創作,你不知道哪一年可能脫了節,或者自己沒有動力再去做一些創新的東西來。所以我要準備好自己,試多一點不同的事,試試下就試了出來。」他再補充:「其實有時寫飲食也給予我一個空間,讓我有時跳離自己的本行。當你跳離開了,回頭再看自己做的事,感覺會不同了,反而給我一些新的感覺,好像遊了埠放了假,回來又有新鮮感。」

(林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