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說故事 台灣族群的相撞與相容

撰文:蔡欣恩
出版:更新:

藝術與設計不一定難懂深奧,只要用準適合的媒介,便能雅俗共賞。而每個人都離不開吃,設計師以食物作媒介說故事,也相當順理成章。由設計師、建築師和廚師組成的團隊在上周的「Eatopia修龍-食物設計展」,藉食物顏色、形狀、擺盤和場地空間,講述台灣族群文化的起承轉合。
攝影:龔家盛

Eatopia修龍-食物設計展,以食物作媒介,探討台灣人身分問題。左上起:跨海愛、新秩序、破立與共生。

食物展以「修龍」為題,台語指「相撞」,代表台灣多元族群之間的互動。所謂台灣人,指的到底是居住台灣島的人?是國民政府統治前便進駐的「本省人」?還是只有原住民受得起這身分?

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問題不容易回答,Eatopia以食物試圖向香港人說台灣的故事。第一道菜「跨海愛」,侍者將米餅沾蘸蜂蜜檸檬醬,再灑上金箔、花瓣、薄荷等,比喻17世紀中國閩南一帶渡台的移民,與平埔族通婚,最早發生的族群融合。

最後一道菜「和而不同」,象徵台灣這個多民族社會裏發生的碰撞與相容。

「新秩序」則以台灣碧螺春與白朱古力片,設置成一把尺的模樣,描述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一系列制度,往後亦持續影響台灣的城市發展、教育、交通、經濟、貿易等。「破立」比喻國民政府戒嚴時的白色恐怖;「共生」描述新移民與本省人的族群對立,實際還是發揮了互生共生的力量。最後一道菜「和而不同」,亦是大家最驚喜的一道,將前4道菜結合而成,最後澆上忌廉湯,象徵台灣這個多民族社會裏發生的碰撞與相容。

Eatopia設計師曾熙凱(Shikai)。

香港也是個多民族社會,卻因有廣東話,創出獨有文化。另一方面,台灣總帶種焦慮,一直想找到自己的個性,卻不容易解釋「我是誰?」設計師曾熙凱(Shikai)說:「活在這個年代,每個人都想找到生命的意義,這意義就在於我和別人有甚麼不同,我可以做甚麼是別人沒法做到的。」

曾有外國人問Shikai,為甚麼要苦苦尋找台灣人的identity,你們已有中華文化!Shikai卻為過去台灣一直擺脫不了「代工」的經濟角色,想要建立一個「台灣」品牌,必須找到自己的個性,而當中的核心就是故事,台灣的本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