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照顧者・7|議員:慘案數字令人震驚 遭無視或導致悲劇終局
可怕的數字——按《香港01》的統計,去年有五分一的兇殺案涉及照顧者的倫常慘案,但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接受《香港01》「救救照顧者」系列訪問中,無奈地提到香港須靜待一個「tipping point」(觸發點),才可推動一個重大改變。日復日承受無盡壓力的照顧者們真的還能等嗎?
我們訪問多名立法會議員,他們卻異口同聲地指問題已到臨界點甚至是「爆煲」,由政府牽頭採取行動已是刻不容緩。因為,照顧者問題牽涉的範圍,遠較大家想像廣濶,隨時你身邊或甚至你自己都是一名照顧者。
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估算,本港現時約有130萬名照顧者,佔全港人口五分一,當中不乏「以老護老」、「以殘護殘」的個案。當針對照顧者支援及配套不足下,照顧者們缺乏一絲喘息空間,只能默默把擔子往身上扛。無邊苦海中,一句刻薄的批評、一個冷漠的眼神,未能及時伸出的援手,最終可能變成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幕幕骨肉相殘的「血的教訓」已向大眾敲響警鐘——「要救救照顧者了」。
「救救照顧者」系列報道(之七)
狄志遠:數字令人十分震驚
香港去年發生30宗兇殺案,其中6宗、即五分一案件涉及病患照顧者,數字駭人聽聞。代表社福界的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表示,不時聽聞照顧者因壓力大而做出愚蠢行為,導致家庭慘劇,坦言初次得悉「五分一」這個數字,感到十分震驚:「去到咁極端嘅例子,都有咁大嘅比例,證明坊間上,照顧者嘅壓力、沉重負擔⋯⋯係好令人震驚嘅現象」,反映照顧者面對沉重壓力的現象普遍及非常嚴峻。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9年的統計資料,香港人平均預期壽命為84.9歲,狄志遠認為港人長壽或是導致慘劇的因素之一,「長壽同時健康、生活平穩,當然係好,係生活享受。但如果身體健康好差,長壽係一種痛苦都未定。」他解釋,香港作為華人社會,照顧長者、下一代的責任和擔子通常落在家庭成員身上,為其造成「相當沉重的負擔」。加上香港人口老化嚴重,令社會對照顧長者的支援供不應求、脫節,狄志遠說:「我哋都好希望長者可以同屋企人相處,而屋企人可以照顧佢(長者),政府提供支援畀家庭,做到居家安老;但需要支援嘅家庭愈嚟愈多,而政府服務又無同時間進步,好多家庭得唔到足夠支援,咁就出現呢啲⋯⋯大家非常大壓力、困擾嘅問題。」
照顧者支援以試驗性質居多 不夠到位
狄志遠質疑政府對照顧者的經濟支援不足,他指「關愛基金」下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照顧者津貼僅1萬人受惠,但社會上至少有50萬名照顧者,供求上存有一大段差距。雖然坊間有照顧者支援服務,但大多也是附屬於安老舍等,而針對的照顧者支援仍以試驗性質居多,對照顧者的上門護理服務、膳食供應、醫療服務、情緒照顧等亦不足:「例如我長年累月、24小時都照顧一個長者,佢(照顧者)可能會好大壓力,可唔可以有啲空間將被照顧者擺喺一啲好啲嘅服務(中心),於是乎我可以抖下氣,出去做下自己鍾意做嘅嘢、學下興趣,甚至有短暫時間去旅行,令佢哋生活有時間可以調息一下。」
照顧者的心理壓力被形容為社會的「隱形病」,狄志遠亦留意到社會對照顧者的概念和認知不足。
有啲人會覺得:「你做仔囡照顧家人係理所當然啦,你自己負責任啦!」
大眾似乎難以理解照顧者現實生活的困境和無力感。狄志遠建議政府加強社區對照顧者的宣傳,建立良好的社區互助網絡,又呼籲大眾不論面對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要帶著同理心,適當時候不要吝嗇於幫助他們。他總結,解決照顧者問題,要靠家庭、政府、及社區三方面的支援,方可更具體、更全面。
狄志遠斥:政府同理心不足 政策「口惠而實不至」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早於十年前已步向老齡化社會,當時已有議員促請政府盡早規劃,奈何一宗宗悲劇,彷彿成為政府安全網規劃存在漏洞的力證。狄志遠坦言「政府同理心係唔足夠。」,形容政府工作「口惠而實不至」。記者反問社會是否仍靜待一個爆發點?狄志遠反駁,種種悲劇已向政府傳遞清晰的信息。
你話要有啲爆發點嚟啟發政府?我覺得已經夠好多家庭嘅慘劇㗎啦。每次出現呢啲慘劇嘅時候,成個社會都好悲哀,都會問:政府做過啲乜嘢?、點解政府唔做多啲嘢?呢個信息都好清楚。
難道照顧者只能自己孤獨地承受一切?對扭轉政府的態度毫無方法?曾倡議『照顧者為本』政策、並在議會提出動議辯論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世榮,指有五分一的兇殺案涉及病患照顧者,反映事件嚴重性已超過臨界點,甚至「直程爆煲」。
大家都覺得,無事咪無事;有事上嚟,咪可能大家心情差幾日,就擺底無再去理會⋯⋯香港每日都發生唔同事情,係咪真係有人專注去研究同推動呢個政策呢?確實係見唔到。
照顧者付出如同獅子山下打拼
李世榮表示有不少照顧者長期受經濟壓力困擾:「照顧者佢哋其實係犧牲出去獲取工作、收入(的機會),而去照顧其他人。」至於「關愛基金」的審批機制下,僅1萬名照顧者受惠於照顧者津貼,李世榮對此有所保留:「我自己係幾認定照顧者係為社會付出緊。」他認為「公共福利金」是政府感謝老邁長者「為香港付出、獅子山下打拼」的回饋,惟他強調照顧者同樣有為香港付出:「減低社會排安老院舍嘅人數,可能因為有人有照顧者而唔去排(安老院舍),咁(輪候時間)咪短咗,其實係一個付出嚟。」
有照顧者向他分享,指每次陪同被照顧者到醫院復診時,交通、飲食、診金、雜費等開支近千元。不過政府卻以公帑重疊為由,而漠視大部份照顧者的財政支援需要。
照顧者的心理壓力亦不容忽視,李世榮形容照顧者的責任如同「母親須準時餵奶」般,需要定時定候,甚至臨時帶被照顧者到醫院復診及照顧他們,過程中不容許有一點疏忽,心理壓力亦隨之而來。
李世榮:政府無重視照顧者 心灰意冷或成最終結局?
不少人毅然放棄工作機會成為全職照顧者,失去經濟來源,而政府僅為照顧者提供3,000元津貼,在這百物騰貴的時代下,他們必須節衣縮食。被問到這是否代表政府政策未夠前瞻性,對照顧者的窘境冷眼旁觀?
李世榮直言:「佢哋(政府)未必係無前瞻性,我相信政府係有咁嘅智慧,不過到今天,我可以大膽咁講,暫時睇唔到政府正視、重視照顧者⋯⋯政府其實好清楚照顧者有咩需要㗎。」
他認為當政府不認定照顧者,沒有為其提供一個明確身份,私人機構固然不會重視照顧者:「照顧者最唔開心係社會同政府唔認定佢哋。無認定,人哋就會覺得『何謂照顧者?』、『我而家有兩個小朋友,咁我算唔算係照顧者?係咪(可以)同嗰啲照顧者睇齊?』」他認為問題核心是政府根本不重視照顧者心態,也未完全捉摸到他們的心態。
歸根究底,我認為政府嘅核心問題,第一,係唔重視照顧者;第二,未完全捉摸到照顧者心態。最重要係政府先要認定(照顧者),社會先會畀返個認同佢哋。無呢樣嘢,你做落去,嗰班人(照顧者)都會好灰心
支援服務零散 政府暫無意主動接觸照顧者
李世榮批評,政府對照顧者的服務支援分散在不同社福機構,若照顧者需要同一時間獲得不同支援是很複雜,期望政府在18區設立專門的照顧者服務中心,整合支援服務,提供心理輔導、培訓課程、臨床實習、個案分案,及暫托服務等。
他又指政府擁有被照顧者的資料,當局有能力進一步找出照顧者,主動為其提供適切服務,不過他坦言:「政府似乎未有呢啲(照顧者)數字,未再進一步去做呢啲。」
李世榮倡議推出「照顧者通行證」,提供認證、記錄、識別及讀取功能,持有人可獲得政府提供的限額津貼,包括交通優惠、醫療優惠,以及長者咭優惠等,也可於不同的醫療和服務機構獲取支援。
兩位議員以第三者角度分析本地對照顧者支援的不足,另一名議員、選委界別的江玉歡則以過來人角度現身說法,也分享了一個新鮮熱辣的求助個案,突顯照顧者的無助。
江玉歡自身經驗:照顧者承受巨大無力感
她回憶昔日協助照顧患癌父親的經歷,指有朋友跟她說,在她照顧父親的十年間疲態盡現,她慨嘆說:「我已經唔係最照顧佢(父親)嗰個。」她又指,患者病情或時好時壞,看醫療報告指數升跌如同坐過車山般牽動神經線,「可想而知,個無力感幾大。」
在訪問前一日,江玉歡恰好收到一名男子的求助,指他行動不便的90歲母親早前剛出院,男子為母親清潔身體,看見血肉模糊的壓瘡傷口時,男子也不禁流下男兒淚。其後,男子帶母親到碼頭散步,這時母親默默向男子說:「你推我落海啦。」江玉歡激動說:「你(政府)可唔可以諗下,其實一個家庭,只要佢有呢個問題,其實大家都承受咗好大壓力。媽媽又覺得好大壓力,覺得自己畀咗個仔好大壓力,佢竟然可以同自己個仔講『你推我落海啦』。」
疫情引爆照顧者問題
「朝見口晚見面,香港又無教導啲人(市民)」。疫情進一步令照顧者問題急速浮面,她解釋,本港過去三年有不少殘疾院舍以疫情為由,一年總共關閉二百多天;殘障人士在香港經濟低迷期間,率先被解僱,導致傷殘、弱智人士被迫留在家中;另外,香港院舍以「捆綁式」照顧老退化症長者,待長者如同野獸,令家人不忍心送長者到安老院舍,變相加重照顧者工作量,加上政府未有進行公眾教育。如此種種令照顧者沒有喘息空間,失去原有生活模式,甚至每況愈下。
曾在福利事務委員會上狠批香港現時給予照顧者的支援極為落後,如同「蠻荒時代」的她,又形容零散的服務等同「撒鹽同胡椒粉落大海,撒完無咩用。」 但對於過去一年,本地30宗兇殺案中,有5宗正是涉及照顧者的倫常慘案,江玉歡直言不感驚訝、詫異,因為社會多年來也沒有為照顧者提供針對性服務。
對於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早前稱,社會福利署將展開為期三年的照顧者宣傳服務,當中包括增設照顧者熱線,但求助熱線能否在剎那間紓緩照顧者壓力?江玉歡認為視乎政府有否清晰界定熱線涵蓋工作內容:「如果你純粹打去係慰問下,咁無鬼用,又或者提供服務又要等兩個禮拜,咁就死得啦。」
她建議熱線服務還要包括緊急情緒支援、醫療協助、臨時暫託、資金津貼等服務。她更關注熱線服務的人手編制和當值人數:「坦白講,如果得兩、三個,咁不如唔好開啦,我哋而家唔係要形式上嘅嘢,係要實際上幫到啲照顧者」。另外,她建議政府在地區加設「照顧者社區中心」為照顧者提供喘息空間,同時增撥資源予前線社福機構,加強對社工及照顧者的培訓。
過往政府喺好多樣嘢,包括房屋,(政府稱)畀咗房委會、市建局搞緊囉,或者安老政策、兒童⋯⋯點解會有童樂居事件,就係樣樣嘢我哋外判咗畀NGO,咁就覺得做咗。錢係畀咗,花咗好多,但係你問我真正做唔做到、去唔去到痛點、落唔落到實處,我覺得唔夠⋯⋯錢去咗,無監管、無成效⋯⋯如果照顧者(問題)仍然淨係畀錢,畀NGO搞,如果係得嘅話就一早無曬問題啦。
江玉歡倡議政府於兩年內訂定「照顧者法章」,她認為法章等同為照顧者政策定下明確的發展方向,為照顧者提供最基保的保障之餘,外界同時可以預視社會政策未來走向:「無咗呢樣嘢(「照顧者法章」)就無咗個中軸,咁咪亂擺,得閒就做下,唔得閒就唔做,咁你話點會好呢?有咗法律基礎,就會知道(保障照顧者)係必然,最基本要求。 」
她亦提到,部份國家設立專門的照顧者政策督導小組:「有專門官員負責,嗰個(官員)係要負責任㗎,我哋香港有冇?冇囉,咁咪永遠都係社福嗰個,社福乜都佢做咁就死啦。」
她又促請政府盡快就照顧者進行統計,了解他們的確實需要,使支援服務可以一針見血:「如果我哋要幫一啲人,連佢係邊個又唔知,連佢有咩需要又唔知,咁整咩政策都無用啦,整咩措施、政策都係徒然!」
你點可以靠估?政府最唔好嘅嘢就係無統計,真係呢啲真實統計,唔係人口統計,每五年、十年做一次嗰啲啵⋯⋯你一定要有統計,知道受眾有幾多人、佢哋係邊個、有咩需要先可以對症下藥⋯⋯香港過去咁多根本性問題,我哋無對準落藥,我哋估囉,估佢哋需要乜,咁咪估咗廿幾年都冇改變,邊有一個社會會估估下?
照顧者們可能平凡也平常,總有一位在角落默默奉獻。但他們絕不平庸,他們放棄無拘無束的生活,可能在無數個夜裡起來為被照顧者翻身、推著輪椅穿梭街道陪診、為節省開支而在街市裡卑微地懇求一斤菜便宜一元幾角⋯⋯
他們絕不期望成為焦點,但社會能否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一點光,不論是金錢的支援、情緒疏導,或是政府對他們付出的肯定,相信都能照亮那一個個堅毅卻又無助的心靈,讓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活得安好。
自詡為亞洲國際都會、辦事有效率又靈活的香港,何以卻只能龜速回應照顧者的無聲吶喊?究竟該如何為照顧者帶來一塊浮木,不止讓他們能支撐下去,更要讓照顧者和被照顧的一群,可以有尊嚴又安心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