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議員回應深層次矛盾 聚焦提升歸屬感、向上流、房屋土地

撰文:鄭寶生 周皓宜 文睿 林劍
出版:更新: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近年經常聽到「深層次矛盾」,但所說的是甚麼,卻言人人殊,沒有統一的說法。

《香港01》就住習近平上述講話內容,分別向特首辦、各政策局以及立法會議員提出兩項問題,即如何理解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以及有何對策。特首辦及政策局均沒有回應,而議員的回應亦有多個不同角度,顯示政界對此議題有不同理解,主要分別四大類別,以下議員集中討論單一重大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

吳傑莊。(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吳傑莊:港人乏主人翁心態 應培養歸屬感

吳傑莊認為,住屋、青年上游、貧富懸殊等問題並非香港獨有,而最根本的問題是大部份香港市民都缺乏主人翁心態,認為國家發展、香港發展無關自己痛癢,久而久之造成意識形態上的一種疏離感,換一句話說,就是失去了中華民族的歸屬感。

因此,要解決住屋問題、推動產業多元等,就要提升市民參與建設社會的主人翁心態,認清國家的制度優勢和發展真貌。他建議政府積極鼓勵青年認識國情、從多角度了解國家今天的發展成就和在國際間的地位,讓青年親身感受中央對香港的關切和提供了甚麼政策扶持,消除過去對國家的誤解,從而促使年輕人主動融入國家發展。

這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但吳傑莊相信讓港人了解國情,明白自己在「一國兩制」下的發展定位,特區政府在獲得全民的信任和支持下,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便事半功倍、指日可待。

林素蔚。(資料圖片/廖雁雄攝)

林素蔚直指中產困境 籲增加政策減輕負擔

林素蔚則特別關注中產困境,指中產階層「賺錢多、費用更多」,交稅多而福利少,生活負擔沉重,還要照顧家中兩老及小孩,部份中產遭遇「返貧危機」,變成新貧族。他們長期感到被政府忽略,日積月累便有許多怨氣。

而新一代的年輕中產亦要面對上車難,薪金無法追到樓價升幅,居屋卻又超出入息上限,「兩頭唔到岸」。

中產生活壓力不能忽視,據統計處數據,患上精神病、情緒病的中層人士數目高達2.5萬人,較2013年的8,000人大增,情況令人擔憂。最近的移民潮中不乏高學歷、高技術人士,已對本港勞動市場造成很大影響。

要解決此「深層次矛盾」,林素蔚表示要為中產和夾心階層減少經濟負擔,舉例說父母在內地居住的港人現時未能得到父母免稅額減免,強調惠及中產的政策是解決的關鍵。

容海恩。(資料圖片)

容海恩促助尋大灣區機遇 助青年向上流

有兩名議員集中講到青年向上流的問題。容海恩提出若能有效協助青年發展,其他民生問題都能夠紓緩,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肯定是解決矛盾的不二法門。

容海恩指,大灣區為港青帶來更多機遇,開拓向上流動空間。她表示,香港應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下,發揮自身「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爭取國際社會間的合作,另外亦要做好融合工作,向內地爭取更多便利措施、資歷互認,以及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透過加強與大灣區城市乃至世界各地聯繫,為年輕人帶來更多選擇和機遇。同時政府亦要做好教育和宣傳,讓年輕人及早認識國家發展,並認清自己的興趣和技能,適當地裝備自己,逐步解決向上流的難題。

林琳。(資料圖片)

林琳:教育與職業不匹配 礙青年建立事業階梯

林琳則表示,「深層次矛盾」是過去大家都知道,但短時間難以解決的問題,青年向上流就是其中之一。她認為需要檢視香港發展方向,而《施政報告》就列出香港的未來朝着高增值發展,但是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的人才相當缺乏,如果教育方面未能與時並進,學生畢業出來工作之後無法學以致用,對香港未來社會發展動能是完全沒有幫助。

林琳認為,青年學業的矛盾位在於畢業後要背負學債,但面對人浮於事,又無辦法找到專職的工作,從而建立事業階梯,認為是部份青年選擇做slasher(斜槓族)的原因。

黎棟國。(資料圖片/廖雁雄攝)

黎棟國:土地房屋長期供應不足 簡約公屋方向正確

亦有兩名議員集中講到土地房屋問題。黎棟國指香港的深層次問題之一是土地及房屋長期供應不足,導致輪候公屋的市民需輪候6年甚至更長時間,更有大量市民居於生活環境惡劣的劏房等不適切居所。

黎棟國提出要加快造地建屋,讓基層市民盡快上樓。他提到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都很關注這個問題,例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便提出香港要「告別劏房及籠屋」,中聯辦主任駱惠寧也於去年9月落區探望劏房戶。特首李家超上任後亦成立「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及「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來統籌與土地房屋有關的工作,亦於《施政報告》中承諾供應「簡約公屋」等等。黎棟國指這些措施方向正確,期望能快有成效。

葛珮帆。(資料圖片/周皓宜攝)

葛珮帆:房屋問題令市民有挫敗感 促持續加快供應

葛珮帆亦聚焦房屋問題,指房屋供應失衡嚴重,樓價租金脫離市民負擔能力,基層「上樓難」以致「劏房」蔓延,青年「上車難」,單位愈來愈細等問題,均令市民充滿挫敗感。

葛珮帆說,《施政報告》中提及簡約公屋、組裝合成加快建屋,以及公屋輪候時間封頂,均是排解「上樓難」的第一步。她建議提高住宅項目地積比以增加供應,研究逐步提升人均居住面積,讓人人「住好啲」,亦要進一步精簡發展項目審批流程,以新科技、新技術協助建築項目加快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