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議員剖析深層次矛盾 結構性資源分配失衡

撰文:鄭寶生 周皓宜 文睿 林劍
出版:更新: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近年經常聽到「深層次矛盾」,但所說的是甚麼,卻言人人殊,沒有統一的說法。

《香港01》就住習近平上述講話內容,分別向特首辦、各政策局以及立法會議員提出兩項問題,即如何理解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以及有何對策。特首辦及政策局均沒有回應,而議員的回應亦有多個不同角度,顯示政界對此議題有不同理解,主要分別四大類別,以下議員重點提出結構性資源分配失衡。

田北辰。(資料圖片)
地產過度暢旺,令少部份人在沒有生產力的情況下累積大量財富,而大部份人則只靠勞力收入,但亦難以安居。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

田北辰:大量資源集中少數行業及個人手中

田北辰認為,香港深層次矛盾源於回歸前成功發展成金融和地產城市,大量資產集中於少數行業甚至少數人手中,這些團體或個人反過來發揮巨大影響力,在政經層面繼續保持優勢,造成穩定的惡性循環結構。

他表示,地產過度暢旺,令少部份人在沒有生產力的情況下累積大量財富,而大部份人則只靠勞力收入,但亦難以安居。地產暢旺帶來的副作用,例如租金上升和生活成本增加,則由大部份人承擔。

田北辰表示,解決方法一是要大量造地以遏止樓價瘋狂升勢,二是發展多元產業以提供發展空間,三是稅制改革採取更公義的稅項和累進稅率。

狄志遠。(張浩維攝)

狄志遠:社會資源不合理分配 要積極處理老齡化

狄志遠指出三點,一是社會資源不合理分配,貧富懸殊不斷擴大,基層市民未能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二是政府與社會關係不佳,民心未穩,市民對政府仍然不信任及不滿。三是民主發展仍未達到目標。

狄志遠認為,要處理貧富懸殊問題就要精準扶貧,並積極應對老齡化,改善安老服務。要改善市民與社會關係則要多溝通,施政要以民意為依歸,更要多元參與,若有錯就要認錯。另外,狄志遠指政府要創造有利條件落實雙普選,區議會亦要維持民主選舉產生,以加強年輕人對社會事務的參與。

林振昇。(資料圖片)

林振昇:經濟發展市民無受惠 要更大力干預市場

林振昇集中在過往政府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積極不干預政策」引起的經濟、社會問題,指隨着經濟發展,產業依然單一化,資源分配不均,令市場失衡和兩極化,弱勢、缺乏議價能力的市民無法從經濟增長中受惠,並在多個範疇累積矛盾,包括住屋、勞工、教育及社會福利等,導致青年無法藉多元社會發展而向上流,同時樓價飆升令普通市民努力工作亦難以獲得自己居所。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發展理念已經不再是「大市場、小政府」和「積極不干預」,而是結合「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林振昇認同政府要更大干預市場,除了土地、房屋,亦須着力推動優勢產業,大刀闊斧改革職專教育、推動產業優勢及改善勞工權益等,收窄貧富、強弱差距。

林振昇指,過去一直依賴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以及專業和工商業支援服務四大產業,認為政府不能任由產業固化,需要為新興產業提供更多土壤,並提供相關職專培訓,讓青年有更多出路。

至於勞資衝突,林振昇指並非敵我關係,但低技術工人議價能力低,建議勞工處設立各行業三方小組,加強勞資雙方參與以增加認受性,讓小組擔當更重要的協調角色。

陳沛良。(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影片截圖)

陳沛良:政治經濟利益分配失衡 重點解決房屋問題

陳沛良認為,「深層次矛盾」有新有舊,整體而言都是多年政治經濟利益分配失衡的結果,令市民難以安居、無法老有所養、貧富差距過大、公營醫療逼爆、社會保障欠缺、社會階層分化、固化。

陳沛良集中討論土地困局,指《施政報告》着重房屋問題,提出多項加快供應的方法,可見政府有信心解決「住」的問題。

管浩鳴。(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管浩鳴:持份者互不妥協致困局 需要讓利及同心發展

管浩鳴則提出,每個矛盾的持份者攜着各自的最大利益,互不讓步與妥協,往往只爭取自我的話語權,因而無法解決「深層次矛盾」。他以發展大欖郊野公園邊陲用地為例,指政府初步認為生態價值較低,可研究發展3.5萬個房屋單位,而有環保團體認為應先收回附近棕地,才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用地。管浩鳴認為,環境與發展並非對立,考慮到二十多萬人仍住在劏房,各持份者好應合力想出辦法,破解困局。

強調社會持份者各不相讓的管浩鳴,認為各持份者要在國家發展大局以及香港整體利益為依歸的考慮下,同心協力從妥協中「讓利」更多,讓社會發展中派出的「紅利」更豐厚。

江玉歡。(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江玉歡:政府需推動社會結構自我革新

江玉歡提出兩個方面,一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難以避免的結構性矛盾,指資本社會有一定發展後,繼續發展的推動力逐漸式微,漸漸失去滿足社會大多數人對於更高層次生活需求的能力。與此同時,政府亦缺乏一定的自我革新意識和對經濟和資本的掌控力,長時間故步自封,缺乏清晰的自我認知和與時俱進的制度、技術創新,社會矛盾便會漸漸突顯,直接結果便是市民正面臨的生活困境,如住房問題、溫飽問題、就業問題等。

另一方面,江玉歡指香港回歸25年,「人心回歸」仍然不足,導致公眾對於國家發展的認識不足、對於「一國兩制」政策的認知偏差,甚至社會對於內地的一些存在的抵觸心理。

江玉歡認為,特區政府應放低姿態,檢視香港社會的深層次問題,敢於推動香港社會結構進行自我革新,積極採取政策促進社會公平、緩解貧富兩極分化和資本主導情況,真正走出經濟社會發展的「香港模式」,把握住香港的優勢,實現「一國兩制」的進步意義。

陳穎欣。(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陳穎欣:從分配資源入手 創造公平公義環境

陳穎欣亦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是困擾香港多年的「深層次矛盾」。貧富懸殊、青年欠缺上流機會、住屋難等核心問題,反映不少市民過去一直未能享受香港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既有礙社會發展,亦令矛盾加劇。

陳穎欣認為,要有更公平公義的環境,必須先從重新分配資源着手,政府必須加大力度多管齊下解決核心問題,發揮平衡作用,在資源分配、收入分配環節促進公平,彰顯公義。她舉例,首要做好扶貧政策、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規劃好青年發展工作,全方位處理跨代貧窮問題,讓新一代青年有向上流動的機會,這樣才能真正改善基層家庭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