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對量刑委員會有保留 張國鈞: 冀司法系統自行解決毛病

撰文:彭焯煒
出版:更新:

司法改革議題近日在建制圈子鬧得熱哄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及周浩鼎更多番建議成立量刑委員會,為各項罪行判刑定下統一標準。兩人的黨友、本身是律師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張國鈞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司法系統確存在問題,覺得有個別法官判刑偏離準則,但強調自己十分著重「司法」這塊招牌,希望司法機構可先自行解決問題,免卻外力介入。
適逢下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於明年1月11日上任,作為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主席的張國鈞透露,計劃安排一場非正式會面,讓各議員有機會與張舉能交流意見。長遠而言,他建議司法機構增設對外發言人一職,就機構及原則問題解答公眾疑慮。

不欲見量刑委員會「指導法官判案」

涉及去年反修例風波的案件陸續在各級法院處理,有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惹起爭議,被外界批評滲入個人政治立場及量刑不公。其中,有建制派立法會議員連番要求設立量刑委員會及監察司法人員委員會,亦有議員表明要推動司法改革,「除去法官假髮」等。

張國鈞認為,確有部分法官在判案時滲入個人意見,認為現時司法機構欠缺機制處理法官判刑不公的情況,「一有唔公平就係上訴,由更高級法官再改判刑」。他坦言,不欲見到由社會人士組成的量刑委員會「去指導法官判案」,因每宗案件都有其特殊情況,強調量刑是重要的司法職能,應交由法官自行掌握。

但張國鈞強調,司法獨立不應是忌諱,不應代表任何涉及司法機構的議程就不能觸碰。「司法改革是要有,但應交由司法機構自行處理,就像一個人病了,最好靠自身免疫系統調整(即司法機構自身改革),因為相對上較少副作用。但若一個人不能靠自身免疫系統恢復,要靠外力推動改革,就像需要動外科手術,會帶來創傷和副作用」,他比喻道。

部分法官與社會脫節 倡司法機構增設發言人

談及司法改革,張國鈞續指,近日與曾任高院暫委法官的資深法律界人士傾談時,得悉部分法官與社會甚為脫節,「好多人根本不知社會發生緊咩事,自我約束到已經脫離全部朋友圈子」,導致他們難以得知外界對法官的看法。要解決這問題,張國鈞說,現時只有一名司法機構政務長與議員屬「對口單位」,認為司法機構應增設對外發言人一職,向公眾解答在機構及原則問題上的疑慮,及講解司法機構來年的計劃等。

涉及去年反修例風波的案件,不論「黃藍」陣營都對法官判刑有所意見,甚至猛烈批評,張國鈞認為,若社會是「以法論法」並無問題,但不能因判刑不合心水就作批評。他特別點出,香港實行的普通法制度秉持「寧縱毋枉」原則,控方舉證要在毫無合理疑點下才能將被告入罪,難度頗高,強調「法庭非聽事實的地方,是聽證據的地方」,若有人未能被定罪不代表無犯法,「大家要接受這個事實」。

張國鈞在延任一年下的立法會,接下「火棒」出任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主席,他透露,由於時間十分緊逼,趁新一年將至,會檢視各議題的重要性並作排序,包括各議員對司法改革的建議,「連SJ(律政司司長)都有與訟裁相關的項目想討論」,他希望能在各方取得平衡,「難度是大,就當是對我的磨練吧」。

批行政機關「不接地氣」 只從公共行政角度制定政策

作為行政會議、立法會「雙料議員」,張國鈞坦言,現時行政機關的確「不接地氣」,聽不到、看不到社會的事,「大家嬲乜其實政府都唔知」。他以早前向確診市民派5千元津貼為例,消息一出隨即引來各方抨擊,但政府卻遲遲未作澄清,「官員只懂強調自己初心無錯,將批評歸咎於民粹主義上」。張國鈞認為,箇中原因是政府官員不用經歷選舉洗禮,只從公共行政角度上制定政策,「(政府)認為每項政策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在泛民全面撤出後的立法會,議事廳內只剩下清一色建制派,外界以為政府與立法會之間的溝通會變得更「緊密」。但張國鈞道出另一個版本,各政策局大多不願與議員溝通,甚至在政策出台前,建制派仍蒙在鼓裡,「(政府)驚議員會分薄行政機關權力,將民粹帶入政府」。他坦言,既然現時立法會內已沒有阻礙政府施政的議員,政府就應把握今年機會拉近與建制派距離。

張國鈞強調,政府各級官員應調整心態,「不能再抱住所有法案都一定通過的態度做事,依家在立法會能通過是應份」。他特別點出,現在有市民向他反映支持民建聯,但不支持政府,認為這對政府是響起一大警號,若不作正視將致民望下跌。

張國鈞建議,政府應與各政黨保持定期溝通,讓議員能持續反映民意,亦能讓政府反映施政究竟有何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