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德權專訪】稱從無擺低政改 成事需三方接受 中央有話語權
香港的政制改革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一項極具爭議的議題,《基本法》中列明,行政長官及立法會最終都是由普選產生。特首林鄭月娥在上屆政府以政務司司長身份,親自率領「政改三人組」處理政改,惟方案最終被立法會否決。及至本屆政府任期已過一半,但政改問題一直只聞樓梯響。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從來都無擺低過政改」,但認為要重啟政改,不應只著重討論方案上的細節,反之要先解決處理好一國兩制,以及中央和特區政府關係等基本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14年就普選行政長官所頒下的「831框架」,是否未來重啟政改的前設?聶德權坦言,「在政改問題上中央是有話語權的,所以有任何說法指政改是特區內部事務,都是不正確的」。
作為處理政改的主事官員,聶德權說,過去一直很努力促進立法會不同黨派議員親自到內地考察,和內地官員接觸和溝通,目的就是希望找到突破位。他坦言,要達成政改,不能單談方案內容,「最重要是知道任何一個政改方案,若要獲得通過都需三方面同意,即中央政府、行政長官和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員通過,缺一不可」。
聶德權反問,當今日立法會仍然有議員拒絕與中央接觸和溝通,或採取抗拒態度,那麼在這個具爭議議題上,能達成三方同意的機會有多大?「若通過方案的機會不大,政府將它拿出來給大家討論,這又是否負責任的做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14年頒下的「831框架」,規定行政長官參選人須獲得過半數提名委員會委員支持,才能成為候選人,候選人數目限在2至3位,不實行公民提名及政黨提名,引起民主派反彈。聶德權表明,「當社會上連這個基本的框架都不能接受,又提出要以其他方式提名,或不能受這框架約束,這些問題都是基本的問題,必須要先解決才能推進」。但他相信,只要社會不再採取敵視的態度作溝通,亦非立場先行,而是希望做好這件事,沒有事是處理不到的。
《基本法》頒布30年 聶:「兩制」一直很清楚
今年是《基本法》頒布30周年,當到達2022年,一國兩制亦已經實施了25年,而近年所發生的社會事件,令一國兩制的前路問題再受關注。聶德權指出,一國兩制是世界上嶄新的方針,無經驗可循,加上每人的經歷和年紀都有不同,以致對一國兩制的理解亦存在差異,他舉例指,「年青一代出世時已是1997年後,他們基本上沒有參與基本法制定、頒布、中英聯合聲明及前途談判等歷史。」
回歸初期曾在特首辦內工作,2004年出任駐京辦副主任,現時主責處理政制及內地事務的他稱,自己對回歸以來落實一國兩制事務都深有體會,「大家都可以見到在回歸初期,社會多談兩制少談一國,但及後發現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份,開始慢慢多人談一國,但不代表沒有兩制」。他續指,《基本法》中保障言論、集會、新聞自由等,香港有自己的經濟社會制度,可以參與對外事務,「以上所有都無變過,其實『兩制』一直都很清楚」。
香港非完全自治 高度自治是中央授權
近日港澳辦及中聯辦接連就立法會事務發聲,民主派質疑有損一國兩制,聶德權在訪問中重申,「香港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國家的一部份,我們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一個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但並不是完全自治。在實踐一國兩制的過程中,你必須要和中央有溝通,互相理解和尊重,亦因為香港是國家的一部份,存在授權與被授權的關係,故高度自治權是中央授權的,這些概念社會必須要掌握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