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評戴耀廷風波 陳文敏批中國式鬥爭:特首太空閒?

撰文:李偉欣
出版:更新: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被指在台灣發表港獨言論,其後遭到中方、港府和左派人士抨擊,短短兩星期間成為被建制派聲討旋渦的風眼,更被中聯辦主任王志民點名指摘;三年前的香港大學副校長任命風波,主角正是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他當時亦被左派人士鋪天蓋地批評,終致任命告吹。
陳文敏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自香港回歸以來,不只他一個人受到這種「中國式的鬥爭模式」狙擊,認為當局根本沒必要將戴耀廷的學術性言論提升到政治層次,直言「一個學者說的話,根本費不着用那麼多資源對付,甚至連特首也要出來說話,難道特首無事做的嗎」?

陳文敏認為,有些事只要容忍了就平息,但不容忍就越激發。(鄧倩螢攝)

2015年,港大副校長遴選風波歷時約十個月,期間主角陳文敏被斥「不務正業」,拖垮港大法律學院的研究質素,又被指涉及佔領行動期間的匿名捐款報告,令這位本在校園內執教鞭的教授,頓然成為社會「公審」的對象。任命在爭議聲中告吹後,批評風潮逐漸告一段落,直至港大校委會前成員兼學生會前會長馮敬恩和外務副會長李峰琦,日前就否決陳文敏任副校申請的司法覆核不被法院受理,事件才再登上新聞版位,但相信對大眾而言,風波的過程已變得相當模糊。

副校長遴選風波三年後的今天,戴耀廷在台灣的一個論壇上發表「人民自決權利」言論,回港後引來港府、中央部門和建制派批評,特首林鄭月娥亦開腔,指政府有責任「以正視聽」。陳文敏曾是過來人,對於戴耀廷的言論,他認為政府犯不着以高姿態處理,認為若果中方和左派傳媒沒有大肆渲染的話,事件過幾天就會丢淡,惟多年來政府都學不懂這種處理政治危機的方法,對多元社會的言論自由包容度亦不足,「有些事只要容忍了就平息,但不容忍就越激發」。

港府多年來都學不懂「silence is golden」(沉默是金)這個簡單的道理。
陳文敏

他認為,社會上有正反聲音很正常,執政者應讓市民自由討論、和平地處理,但港府多年來都學不懂「silence is golden」(沉默是金)這個簡單的道理。

陳文敏形容近年針對學者的批評,是「不是朋友,便是敵人」的中國式鬥爭,對象更不只是他一人。(鄧倩螢攝)

對於這種四方八面襲來的批評,陳文敏形容這是「不是朋友,便是敵人」的中國式鬥爭,對象更不只他一人,不論是戴耀廷、李柱銘或司徒華亦曾遭殃,而這類事件在回歸後越來越多,梁振英上任特首後情況尤其嚴重,「近五年來,出現不少對人不對事的攻擊,用整個社會資源來針對一個人」。他認為,一個學者的說話,根本費不着用那麼多資源對付,甚麼連特首也出動,反問:「難道特首無事做的嗎」?

過去一年,香港面對釋法風波、高鐵「一地兩檢」和《國歌法》本地立法爭議不斷,傳媒尋找專業人士回應時,往往會想到陳文敏和其同事、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港大法律學系教授陳弘毅,代表正反聲音。陳文敏認為,一個具言論自由的社會應容納不同的聲音而又可以和平共處,正如他和陳弘毅般。二人的法律背景相似,縱然持有不同的觀點,但卻是相處了30多年的朋友,他認為這才是一個社會健康發展的現象。

陳文敏辦公室內,盡是與法律有關的書籍。 (鄧倩螢攝)

近年香港社會經常提到「法治已死」,擔憂作為香港核心價值的法治走下波。陳文敏認為,這應歸咎於政府在管治上處理不當,以及與中央的溝通不善。他說,不少具爭議的事情,只要換上別種處理手法,便不會變成今日的光景,「例如為何宣誓風波會走上要釋法那一步呢?……人大日理萬機,為何在案件審訊期間要釋法呢?還是有人在中間煽風點火?」認為政府不但沒有在當中擔當溝通橋樑,很多時反而是火上加油。

陳文敏教授的辦公室內,盡是與法律有關的書籍,訪問接近尾聲時,他向記者介紹貼在門上的海報,那是學生送給他的禮物,名為《politics for beginner》。

看來,法律之中,離不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