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改革|宋恩榮:董建華最接近改革型的特首 成功須3條件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民智行動設計智庫理事宋恩榮今日(17日)撰文,探討克服改革阻力的途徑及辦法。他形容,首任特首董建華是最接近改革型的特首,董建華當年在土地房屋及創新科技兩方面的改革着力最多,兩者現時依然是香港痛點。他認為,今天特區政府這兩方面繼續推行改革時,要小心汲取前人經驗。
他認為,改革要成功,首先要訂出優次緩急、取信於民、及做好危機管理。
宋恩榮今日在《明報》撰寫以「「識變、應變、求變」:克服改革阻力的途徑及辦法為題文章。他指香港歷任特首中,首任特首董建華是最接近改革型的特首。董當時面對的政治困難,包括如何實踐史無前例的「一國兩制」及應付層出不窮的經濟危機,與今天環境有不少相似之處。董當年提出的多項改革,正正是今天香港需要推行的改革。其成敗經驗值得重視。
宋又細數董建華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主要官員問責制、推動公務員體制改革、成立高層次策略發展委員會訂立長遠發展策略,把香港定位為「亞洲首要國際都會」,取代殖民政府無長遠目標及策略的放任自流;推行土地房屋改革,應對樓價高及上樓難的「深層矛盾」、大力發展高科技,希望香港能擺脫長期過度依賴金融、貿易、旅遊等傳統產業的困局;教育改革動大手術,措施包括加強幼兒教學、改革中小學包括制打破傳統文理分科、推行校本管理、大學「三改四」。
宋指,董建華在土地房屋及創新科技兩方面的改革着力最多,可是兩者現時依然是香港痛點,相關改革未來能否完成,仍是未知之數。而成功改革,首先要制定改革藍圖及路線圖以分清輕重緩急,避免戰線太長而四面樹敵。他分析董建華改革未竟全功,除了副手陳方安生背後拖拉,遇上亞洲金融風暴、9.11恐襲、沙士外,主要受「改革幼稚病」拖累,未有事先制定改革藍圖便匆匆上陣,忽略改革會遇上強大阻力,以致四面樹敵。
宋又指,取信於民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條件。如果改革者取得社會精英及民眾的信任,改革便事半功倍。民眾是否信任改革者,主要視乎政府過去表現,往績不佳的政府自然難以取得民眾信任。但無論政府往績如何糟糕,改革者仍可通過「出格」的措施或金句爭取民眾信任。他形容商鞅的「徙木立信」是取信於民的經典之作,通過履行一個「無厘頭」承諾,只要把木頭從首都南門搬到北門,便可得到五十両黃金獎賞,向民眾傳遞他「言出必行」清晰信號,從而取信於民。
宋恩榮又指出,改革往往不能一蹴即至,關鍵在於危機管理。可是特區政府往往忽略危機管理。他以「八萬五」為例,當時香港物業價格因亞洲金融風暴打擊而大挫,建屋計劃明顯要修改,但董建華延至三年後才在一個訪問中說「從九八年就再沒有提過『八萬五』這個字眼,你說還存不存在?」他認為董的舉棋不定,對政府的信用造成極大損害。
他再指出,本屆政府在垃圾徵費的一波三折也損害當局威信。民生無小事,垃圾徵費需要每家每戶及眾多商戶改變日常行為配合當局政策,從來不容易,出現轉折在所難免。遺憾的是政府面對危機舉棋不定、取態模稜兩可。這個由政府推動多年、經立法會絕大多數通過的方案為何「無疾而終」,至今沒有清楚交代。
宋恩榮指,今天特區政府將會在土地房屋及創科方面繼續推行改革;是否成功,恐怕要十多廿年後才見分曉。雖然改革道路難免漫長曲折,但古今中外改革者累積了豐富經驗。只要小心汲取,不但可避免重複歷史宿命,更可站在前人肩膀上看得更準、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