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改革|周永新贊成辦經濟大辯論 關注重建港人信心與信任
特首李家超早前公佈改革理念,並多次指出香港處於經濟轉型期。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今日(4日)在報章撰文指,「轉型期」持續多久難作定論,市民唯一知道的是未來幾年日子並不好過。他認為需探討三方面問題,包括如何讓港人重拾信心、讓港人相信制度公平及有效率、改變價值觀,但需要港人認同及追求。
他贊成社會舉辦大辯論商討經濟轉型如何推進,讓港人參與制度的制訂過程,要宣傳、教導、實踐價值觀。
其實,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教大公共行政學講座教授及顧問張炳良日前接受報章訪問時,也曾提出經濟問題背後牽涉港人信心及國際觀感等,不能迴避政治,不能只以經濟手段振興經濟,他認為香港步入經濟轉型期,港府可推動「經濟大辯論」,刺激社會討論再達共識,讓推動改革時更順暢,不要讓社會覺得官方「想點就點」。他強調要保持香港的多元自由。
如頂尖優異生選科配合新產業發展 就是經濟轉型的曙光
周永新今日(4日)在《明報》的撰文,也聚焦如何重建港人對未來的信心和對制度的信任。周永新表示,港人對自己的信心,是從過往做事積累的經驗而得來,如今香港經濟轉型,港人過去的經驗派不上用場、發揮空間有限,亦舉例指港人不熟悉創科產業,加上起步較遲,又要面對激烈競爭,港人缺乏自信心甚至患得患失是意料之中。
就此,周永新表示認同一些學者的建議——社會必須來次大辯論。他認為議題要包括怎樣發展新產業才是香港該走的路?怎樣推動全民配合新產業的發展?怎樣營造社會氛圍,支撐港人適應經濟轉型?怎樣輔導年輕人在學業和事業上裝備自己,迎合經濟轉型之時,更能夠建立自己對未來的信心?
另外,他表示歷屆中學會考/文憑試的頂尖優異生多選讀醫科,因為對成醫之路有信心,如果有一天優異生選擇科目時也願意配合新產業發展,就正是香港經濟轉型成功的曙光。
政府要取得市民信任 就必須與市民相伴而行
其次,周永新認為要重建港人對制度的信心。不過,他認為並非指港人對制度公正、法律公平和政府擔當失去信任,惟無可否認的是,由於香港近年出現的改變,部分港人對制度的信任無疑大打折扣。他認為政府要取得市民信任,尤其是針對新制度、新法律、新措施,必須與市民相伴而行。然而,周認為港人的疑問主要有三方面:
對立法會、區議會的組成和選舉辦法出現改變的疑問。他表示,港人過去熟悉的政治制度,近年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反應有點無所適從,以前曾經支持的政黨和議員,今天可能消失了,或不再出來參選。
對香港法律制度出現改變的疑問。他認為,雖法律制度原有的公平和公正性得以保持,惟《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訂立,其精神和原則跟以往的法例有分別,尤其是其中的含意和作用,不少香港人需要時間了解。
對於特首李家超的施政手法,港人是認同的;對他敢於擔當和「實事實幹」的表現,港人讚賞之餘,也相信他有能力解決一些存在已久的深層次社會問題。惟政府要取得市民信任,很多時也在乎官員解釋政策的能力。問責官員過去在這方面的表現,明顯有所不逮,其中推行和取消垃圾徵費是較突出的例子。
周永新:經濟轉型故價值觀亦轉型
特區多次表示要建立主流價值觀。周永新則表示,價值觀要發揮作用,除了觀念的宣傳和教導外,實踐是不二法門。不過,他亦指出價值觀並非一成不變,要隨環境變遷而有新的理解和意義,否則價值觀會流於迂腐,甚至被廢棄成為歷史遺物。
他舉例指,自上世紀80年代「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觀念冒起,成為港人追求的目標,更與公平和公義等觀念連結起來,被港人視為共同實踐的真理;甚至為了追求公義,部分港人可以不顧大眾的安全和利益。
他表示,如果香港經濟正在轉型,港人信奉的價值觀也在轉型之中,認為價值觀改變必須令港人感受到,這是他們所認同和追求的,才能團結港人。